】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兩岸青年學生教育交流:現狀、困境與進路
http://www.crntt.hk   2025-01-26 00:10:24
表1:2016-2023年台生赴島外就學人數年度統計表
表2:陸生來台研修及修讀學位人數統計⑥
  中評社╱題:“兩岸青年學生教育交流:現狀、困境與進路” 作者:楊文軍(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博士生;黃建興(福州),福建師範大學社會歷史學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摘要】自2016年民進黨再次在島內執政以來,兩岸青年學生教育交流呈現下滑趨勢,交流人數負增長,直至跌入低谷,給兩岸青年學生教育交流帶來極大障礙。雖然最近兩岸青年學生教育交流呈現出反彈增長趨勢,但是仍然面臨著民進黨當局造成的風險挑戰,包括其實施的“台獨”課綱、對中國大陸不實的宣導、對來自大陸學生的歧視以及製造兩岸政治對立、破壞兩年青年學生教育交流的氛圍等。對此,中國大陸有必要在鑄牢台灣青年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增進台灣青年對大陸的瞭解、與民進黨當局歧視在台灣就讀陸生的行為展開鬥爭以及在反“獨”促統工作等方面作出努力,為兩岸青年學生教育交流營造良好的氛圍。

  《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指出,“加強兩岸基層民衆和青少年交流,吸引更多台胞特別是台灣青年來大陸學習、創業、就業、生活,使兩岸同胞加深互相理解,增進互信認同,逐步實現心靈契合”。①2024年4月10日,習近平接見馬英九一行時強調,“我們歡迎台灣青年來祖國大陸追夢、築夢、圓夢,持續為兩岸青年成長、成才、成功創造更好條件、更多機遇。希望兩岸青年互學互鑒、相依相伴、同心同行,跑好歷史的接力棒,為實現民族復興貢獻青春力量”。②兩岸青年學生教育交流是實現兩岸社會融合發展的重要一環,是當下與未來反“獨”促統的重要內容與抓手。通過梳理兩岸青年學生教育交流的現狀及面臨的困境,可以整體把握彼此交流的趨勢,以便為大陸推進雙方交流提供重要方向。這對於建構兩岸青年學生教育交流的話語體系、反“獨”促統、加速該群體融合發展以及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等有所裨益。

  一、兩岸青年學生教育交流現狀

  (一)台生赴陸求學與主要流向國家現狀

  兩岸學生交流有近40年歷史,中國大陸自1985年正式開放台灣、港澳與華僑學生進入中國高等院校就讀,1987年招收第一位台生。據台灣陸委會統計,自2011至2017年,每年赴中國大陸求學的台生人數分別為1433、1858、2314、2259、2137、2183、2567人。在大陸高校就讀的台灣學生目前約有1.2萬人,該數字總體保持穩定。③近年來,大陸逐漸開放更多的高校招收台生,以滿足其赴陸求學逐夢需求。2022年,大陸首次試點啓用以“學測”成績招錄台生的統一平台,北大、清華等207所大學參加首批試點,實現錄取台生人數較2021年增長22%。2024年開放在綫申請的學校包括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山大學、廈門大學等26個省市的400餘所高校。④大陸參與招收台生的高校數量持續大幅度增加,為台生赴陸求學提供更多的機遇。

  台生除了赴陸求學之外,歐美、亞太(如日本、韓國)等國家也成為其留學目標地。值得注意的是(如表1),在台灣當局的引導下,長期以來,美國、澳大利亞、日本、加拿大等國家成為台灣青年學生主要求學、研修旺地,這些國家對台生具有較強的吸附能力。反觀台灣當局對中國大陸的不實宣導,嚴重影響台灣青年學生選擇赴陸求學、生活。從近年來台生赴島外留學人數變化趨勢上看,受疫情的影響,大部分國家的台生有不同程度減少,但之後呈現增長態勢。如台生赴美國留學人數在疫情之前是緩慢下降的,但之後增速較明顯,呈現出反彈的增長趨勢。整體上而言,近年來台生赴澳大利亞、日本、法國留學人數略顯減少,留學英國大致保持穩定,但是近四年赴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台生逐年增加。從2016-2017年來看,中國大陸已成為台生赴陸求學第六大聚集地,但是總體上與美國、澳大利亞、日本、英國等國家相比差距依然較大,因此,赴陸求學的台生數目還有很大增長空間,為此大陸要增強台生赴陸的吸引力,同時做好宣導工作,拆穿民進黨當局抹黑大陸的謊言。

  [表1:2016-2023年台生赴島外就學人數年度統計表]

  (二)陸生赴台求學現狀

  台灣於2011年首度開放陸生來台就讀學位。據台灣教育部門統計資料顯示(如表2),開放第一年有928位大陸學位生,隨後人數逐年增加,在2017年達到巔峰,為9462人,其後每年人數轉為下降,尤其是疫情三年,受民進黨阻撓兩岸交流影響,陸生赴台就讀學位生數量大幅下降。從學位生增長率來看,自2012年以來赴台讀學位的陸生增長率大幅度降低,尤其疫情三年降幅更大,分別為-27.79%、-28.83%、-27.30%,即使後疫情時代,2023年就讀台灣學位的陸生還是下降了31.82%。從研修生來看,2011年招收大陸籍研修生為11227人,隨著人數的逐年增加,在2015年達到峰值,為34114人,此後每年不同程度地下降;疫情三年降至“冰點”。從陸生研修生、學位生人數變化趨勢圖來看(見圖),研修生自2011-2015年為較大增長,此後為負增長且降速明顯較快,直至2023年有所反彈;學位生數量在2011-2017年平穩正增長,但此後斷崖式下降。

  [表2:陸生來台研修及修讀學位人數統計⑥]

  值得注意的是,學位生自2011-2016年、研修生自2011-2015年,始終保持兩位數的增長率,此後的時間裡均為不同程度降低,甚至持續較長時間負增長。主要原因在於:其一,與蔡英文於2016年上台有關,主要表現在蔡英文不承認體現一個中國原則的“九二共識”,也就不承認兩岸原有的共同政治基礎,持續推動“反中抗中”和“去中國化”的路綫,導致台海局勢愈趨複雜嚴峻,⑤因此激起了大陸青年學生的強烈反感,直接影響陸生赴島內研修學位的意願。其二,疫情期間,民進黨當局關閉陸生赴台研修之門,將防疫政治化,民進黨當局還拒不給予陸生公平待遇和權益保障,反倒百般設限刁難。大陸為保證陸生正當權益不再受損,不得不宣布暫停新生赴台求學。

  (三)兩岸青年學生教育交流項目開展概況

  在兩岸青年學生教育交流項目開展方面,最近10年來,教育部纍計開展對台交流項目1300餘個,兩岸1000多所高校參與,約6萬餘名台灣師生赴大陸參訪交流,師生交流覆蓋範圍更廣、程度更深。⑦交流項目呈現多樣化、典型性、代表性與務實性等特點,主要表現在彼此交流的領域逐漸拓展,除了每年定期舉辦的海峽論壇、海峽青年節之外,增加了高校青年社團交流,這成為近年來兩岸青年教育交流的新特點、新趨勢。海峽青年節自2013年舉辦以來,已纍計吸引3.6萬名兩岸青年參與,包含2萬名台灣青年,涵蓋了百所台灣院校、百個台灣高校社團、百個台灣青年團體。⑧廈門大學台灣研究院也利用“兩岸學子論壇”舉辦之際,邀請台灣高校青年社團幹部進行交流。在台灣社團交流之中,具有代表性的是“大九學堂”,內部成員大都來自台灣高校的青年社團負責人,他們跟隨馬英九於2023、2024年赴大陸同湖南大學、復旦大學、北京大學等高校進行交流,并於2023年邀請大陸5所高校師生赴台灣,并與其高校社團成員進行互動,形成了兩岸青年教育交流重要範式。2024年11月,馬英九文教基金會邀請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山大學、浙江大學、福建師範大學、北京體育大學等7所大陸高校的40名師生赴台交流。⑨此外,兩岸青年學生之間的民間信俗文化、新媒體等交流項目如火如荼地開展。

  二、兩岸青年學生教育交流面臨的困境

  (一)民進黨當局實施“台獨”課綱

  2014年,台灣教育部門發布了高中微調課綱,其中包含把“中國”改回“中國大陸”、在慰安婦前面加“被迫”、把“日本統治”改成“日本殖民統治”等內容。然而,2016年4月29日,台立法部門就民進黨“立委”提出的“要求教育部門撤銷微調課綱”提案進行表決,最終提案以“71票贊成、15票反對”通過。這是民進黨“5·20”上台執政之前進行教育“台獨”的重要行動。⑩2016年蔡英文上任台灣地區領導人一個月就立即廢除馬英九執政時期訂定的“歷史課綱微調”,讓尚未實施的“2015年課綱”胎死腹中,表現出民進黨對“去中國化”的迫切性。“2019年課綱”的修訂可謂是蔡英文當局“去中國化”的升級版,不僅造成兩岸民衆的對立,也給台海局勢造成緊張氣氛。民進黨執政以來,台灣學生長期深受“獨教材”的侵害,對中國歷史文化的正確認知逐漸淡化。這成為兩岸青年學生教育交流的極大障礙,無論在心理上,還是“國族”認同上都形成較難逾越的隔閡與心理創傷。台灣專業人士或有識之士逐漸行動起來,要求修改“台獨”課綱,如台北市第一女子高級中學語文老師區桂芝在2023年12月4日的記者會上發文痛批民進黨“去中國化”的卑劣行徑,引發兩岸社會強烈共鳴。⑪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