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探索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經驗啓示與深化路徑
劉凌斌(福州)
歷史學博士
福建社會科學院兩岸融合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
【摘要】深化兩岸融合發展,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是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福建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對台工作的重要論述與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踐行“兩岸一家親”理念,積極開展閩台深度融合發展的探索和實踐,主動與台胞共享發展機遇,在支持台胞來閩發展、參與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積纍了一批成功的經驗。新時代新征程,要持續擴大深化兩岸民間交流,助力在閩台胞台企扎根融入,支持廈金、榕馬加快融合發展,藉鑒跨區域合作經驗推進示範區建設,為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夯實基礎。
福建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要孕育地和實踐地,擁有貫徹落實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的寶貴資源,肩負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神聖使命。近年來,福建積極發揮對台獨特優勢,先行先試,主動作為,推動閩台全方位交流合作與各領域融合發展,加快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取得了諸多歷史性突破和豐碩成果。越來越多台胞來閩投資興業、就業學習,扎根融入八閩大地,在參與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的進程中實現人生價值。總結和梳理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基本經驗,提出進一步深化閩台融合發展的實踐路徑與策略,對於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和新時代黨解決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推動《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中央《意見》)落實落細落地,從戰略和全局上謀劃和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引領和推動兩岸融合發展走深走實,具有重要意義。
一、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的經驗啓示
近年來,福建在做好對台工作、深化閩台關係交流合作、探索兩岸融合發展的實踐中始終堅持與時俱進、開拓創新、勇於探索、凝聚智慧,積纍了一批成功經驗,為新時代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推進祖國和平統一進程作出有益探索。
(一)必須勇於先行先試,不斷出台閩台融合發展新舉措
由於兩岸關係的特殊性以及福建重要的對台戰略地位,福建始終以促進閩台關係發展為己任,用足用好中央賦予的特殊政策與靈活措施,在兩岸交流合作中“先行先試”,主動作為,進行了一系列開創性的探索和實踐,努力構築兩岸交流合作與融合發展的前沿平台。這是推動閩台交流合作與融合發展取得一系列歷史性突破和豐碩成果的關鍵所在。多年來,福建積極落實中央惠台政策,創下多個“率先”和第一,如率先引進台灣水果、率先擴大台灣農產品准入及零關稅的種類和範圍、率先啓動對台灣農產品的緊急采購、率先開展台灣水果知識產權保護、率先恢復對台漁工合作業務、率先實施台灣居民在大陸申辦個體工商戶、率先在台灣地區單獨舉辦福建產品展銷會和旅游展示推介會、率先開展兩岸職業技術培訓和交流、率先開展對台合作辦學、率先直接采認台灣職業資格等。在落實同等待遇方面,福建正成為兩岸同胞最溫馨家園,落實落細225項台胞台企同等待遇清單,取消台胞在閩暫住登記,實現台胞在閩定居落戶“願落盡落”;上綫數字“第一家園”服務平台,基本實現台胞在閩“一網通查”和“全網通辦”服務,構建起較為系統完備的惠台利民政策體系。福建對台“率先”做法,為中央惠台政策出台積纍了經驗、提供了依據。
福建自貿試驗區開展一系列先行先試的改革探索和制度創新。自2015年4月掛牌以來,福建自貿試驗區積極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率先實施了120項對台先行先試創新舉措,①平潭、廈門、福州3個片區在50多個領域率先對台開放,引進製造企業、證券公司等各類項目,創建兩岸農漁產品交易中心、兩岸先端材料研發合作中心、兩岸精準醫療合作實驗室等一批示範項目。②
近十年來,福建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契機,以兩岸同根的八閩鄉村為載體,以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目標,通過政策扶持、陪護服務、情感牽引等路徑,在大陸首創閩台鄉建鄉創合作模式,③引入台灣團隊提供駐村“陪護式”服務;不僅為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完善城鄉基層治理注入新的活力,而且起到了賡續閩台文化根脈、助力台胞扎根融入、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積極作用;得到中央領導同志肯定和歷任省委省政府主要領導的指示推廣,并由國台辦、住建部向全國宣傳推廣,入選第三屆“全球減貧案例徵集活動”最佳案例和福建省改革品牌,浙江、江西、寧夏等省區已在藉鑒實踐。如今,福建廣袤的田野已成為台胞在閩創業就業的熱土。截至目前,全省已纍計引入152支台灣建築師和文創團隊,567名台灣專才以陪護鄉村的形式在閩就業創業,覆蓋全省515個村莊、93%以上的縣(市、區)。④在兩岸團隊的共同努力下,各地精心培育出平潭北港村、廈門院前社、廈門赤土社、泰寧“耕讀李家”、閩清“梅城印記”、羅源起步鎮、永泰嵩口鎮、閩清雄江鎮、連江同心村、三元小蕉村、漳州鴻漸村、平和歐寮村、邵武龍鬥村、福安南岩村等一批閩台鄉建鄉創合作樣板項目。
實踐啓示我們,在推進兩岸融合發展與祖國和平統一進程中,福建負有新使命、新任務,面臨新問題、新挑戰,要有更高的站位,做到三個領先:即思想領先、創新領先、規劃領先,始終堅持“先行先試”、敢為人先,勇於創新;要從深化閩台融合發展中碰到的瓶頸制約出發,強化頂層設計和統籌協調,推動政策創新。我們相信,衹要堅定不移沿著中央為福建擘畫的宏偉藍圖接續奮進,在對台工作全局中不斷探索新形勢下深化閩台融合發展的新途徑、新渠道,高質量、高標準推進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建設,就一定能够在兩岸關係發展中走在前列、當好探索、試驗、先行、示範角色。
(二)必須深化產業合作,不斷創新閩台經濟融合新模式
閩台產業合作經過40多年發展,產業對接不斷深化,合作層級不斷提升,福建在積極承接台資產業轉移方面探索出不少值得總結的經驗。順應台灣產業外移潮流,福建自20世紀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開始承接台商投資,其中製造業是台商投資福建最主要領域,在以台商為主體的投資帶動下,形成了石化、電子、機械等主要產業集群,集群轉移模式成為閩台產業對接的主要模式。21世紀初,福建台資已從初期的勞動密集型產業向精密儀器、電子、石化、汽車等技術、資金密集型產業發展,并出現了行業整體性轉移、上中下游產業配套發展的趨勢。到2008年,福建的電子信息、機械製造、石油化工等三大主導產業,對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貢獻率超過35%,其中,台資企業的產值約占1/3,冠捷電子、華映光電、東南汽車、金龍客車、翔鷺石化、燦坤電器等一批台資企業,當時已是各自所在行業的骨幹力量。
近十餘年來,閩台產業合作持續深化,台商在閩投資已形成上中下游配套落戶、集聚發展的態勢,電子信息、機械裝備、石油化工成為閩台產業合作的三大領域。在電子信息產業方面,福建擁有新型顯示、計算機和網絡、軟件三個超千億產業集群。在機械製造方面,作為全省三大主導產業中規模最大的機械裝備工業,已初步建立了福州汽車及零部件、廈門汽車及零部件、廈門工程機械、龍岩運輸及專用設備製造、福安電機電器等五個產業集群。在石油化工方面,福建從曾經“不產一滴油”,到現在的大陸石化重鎮,主要歸因於台資大企業、大項目的進駐帶動了福建石化產業的發展。近年來,古雷煉化一體化、廈門聯芯、泉州晉華存儲器、莆田聯穎光電6寸砷化鎵等一批重點台資項目加快投建,閩台產業合作的結構不斷優化。隨著兩岸產業發展水平變動,產業分工已由垂直型轉向垂直與水平型兼具,產業鏈集群式轉移的外部條件已發生重大變化,台灣產業向福建集群轉移的可能性有所降低,但是基於大項目或龍頭企業投資帶動下形成的閩台高新技術產業鏈合作仍有較大空間。閩台產業合作不斷深化,推動閩台經濟融合發展邁出更大步伐。截至目前,福建纍計引進台資項目2.5萬多個,實際利用台資330多億美元,實際利用台資位居大陸前列;福建現有台資企業超過1萬家,新設台企戶數連續多年位居大陸首位。⑤閩台貿易額纍計突破1.5萬億元人民幣,台灣地區成為福建第四大貿易夥伴,閩台經貿穩步增長,金融合作創新發展,行業標準共通持續推進,示範區已成為兩岸經貿合作最緊密的區域之一。⑥
實踐啓示我們,福建應藉鑒其他省份或台商投資集中區域在實踐中行之有效的兩岸產業合作模式,如企企(台企與陸企)融合模式、台台(台企之間)聯盟模式、政企(當地政府支持大型台企)合作模式、區區(兩岸產業園區)對接模式,不斷深化閩台產業合作,加速推進閩台經濟融合,為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夯實物質基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