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民進黨當局的錯誤宣導
民進黨長期對於大陸形象的錯誤宣導,是兩岸青年學生教育交流受阻的重要因素。台灣陸委會聲稱,在中國大陸的求學與生活環境具有一定程度的風險,建議謹慎評估後再作決定。其“理由”列舉八點:⑫其一,從中國大陸高校轉赴歐美深造較以往困難;其二,大陸網絡設限封鎖信息瀏覽不便;其三,大陸實行“愛國主義教育法”後,校園思想審查、行為監控將更加嚴重;其四,民衆發表之言論受到大陸高度審查管控,常因言獲罪;其五,中美貿易衝突致陸方就創業情勢日趨嚴峻,畢業後謀職不如想象中容易;其六,中國大陸疫情信息不透明,各類防疫措施可能侵害民衆權益;其七,在陸就學之部分院校系所學歷返台無法被采認;其八,牢記服務專綫、登錄動態信息、保障赴陸安全。民進黨當局這樣錯誤且帶有偏見的政治宣導,嚴重誤導了台灣青年學生,給其赴大陸求學帶來心理上的壓力,造成台灣青年學生在沒有深入瞭解中國大陸的情況下,而選擇沉默或另擇他國求學與教育交流。同時,台灣當局也培植政論節目的“名嘴”,利用“綠營”媒體,長期捏造并報道或宣傳中國大陸種種負面、虛假信息,如大陸吃不起“茶葉蛋”、“高鐵沒靠背”等洗腦式的宣導,造成台灣學生價值觀與認知觀的錯誤或扭曲。
(三)民進黨當局對陸生的歧視政策
台當局頑固堅持對陸生的歧視。台方早在2008年11月10日報告“開放陸生來台就學及大陸學歷采認”項目時就宣稱,其開放陸生來台,以“三限六不”原則審慎、漸進開放。⑬“三限六不”原則就是“不加分優待”、“不會影響台灣學生就學權益”、“不編列獎助學金”、“不允許校外打工或兼職”、“不會有就業問題”、“不得報考公職人員考試”、“限制采認之高等學校”、“限制來台陸生總量”、“限制醫事學歷采認”。⑭這些歧視陸生政策的出台,直接違反了教育公平公正原則,侵害了陸生在台求學過程中的各項權益。近年來,民進黨當局在頑固堅持“三限六不”原則的基礎上,在台灣陸委會官網上又推出《陸生在台就學與生活便利措施推動情形》,本質為對陸生不平等政策的說明文本。陸生與其他國際生享受的待遇而言仍有很大不公平性。再者,陸生在台灣就學缺乏保障,如2020年6月,民進黨當局以新冠疫情為由,拒絕陸生赴台學習,造成了陸生在學業與經濟上蒙受重大損失。2020年,台灣中原大學生物科技系副教授招名威在課堂上公然霸淩班上的大陸學生,充滿歧視的言語侮辱大陸、陸生。⑮民進黨上台以來,時常誣指陸生為“共諜”,不斷升高兩岸對抗,營造“恐中”“仇中”氛圍,令島內民粹日益高漲,戾氣充斥社會。
(四)民進黨製造兩岸政治對立
民進黨長期實施的敵視大陸政策給兩岸青年學生教育交流帶來較大壓力,這是彼此教育交流的最大障礙。無論是蔡英文的“切香腸式台獨”,還是賴清德拋出的“祖國論”,都給台灣青年學生帶來錯誤的引導,使其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和中國人或中華民族的身份產生了歧異性認知,造成了兩岸青年學生之間的隔閡與誤解。蔡、賴企圖將台灣教育政治化,製造兩岸青年學生教育交流矛盾,通過政治威嚇、“扣紅帽子”等手段,阻止台灣青年學子赴陸進行教育交流,造成台灣青年學子在與中國大陸學子交流時常保持疏離與戒備,壓縮了教育交流中相互學習與藉鑒的空間。同時,民進黨當局還阻止民間教育社團赴陸交流,如2023年,馬英九率“大九學堂”學子赴陸交流一波三折。民進黨當局為了製造兩岸青年學子對立,企圖將台灣學子綁上“台獨戰車”,竟要求台高中生簽署“戰時青年服勤同意書”,引起島內學生家長與社會的強烈不滿。這是繼民進黨支持成立所謂“全社會防衛韌性委員會”鼓噪培訓40萬民兵,到暗地支持“黑熊學院”之後,妄圖實現全民皆兵的又一重要舉措。在島內社會各界壓力下,民進黨當局停止使用“參加學校青年服勤(含個資提供)同意書”,也稱將調整修正“學校青年服勤動員準備分類計劃”,⑯但未來類似做法死灰復燃的風險依然很高,這種把學生綁上“台獨戰車”的卑劣手段,直接把兩岸青年學生放在對立面。
三、兩岸青年學生教育交流的進路
(一)鑄牢台灣青年學生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2024年4月10日,習近平會見馬英九一行時指出,“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⑰大陸通過舉辦系列具有兩岸歷史記憶的活動,強化兩岸青年國族身份認同及建構兩岸命運共同體意識。首先,整合台灣反“獨”促統力量,聯合台灣教育界有識之士、島內統派政黨或社團組織推動對“台獨”課綱的修改工作,尤其台灣教育界有識之士在日常課堂上拓展中國史部分的知識點講解,久久為功,增加台生對大陸歷史的瞭解,增進其對“根、祖、脈”的體認。其次,兩岸史學界應組織台灣歷史教科書的編寫工作,把其作為系統性工程,為未來台灣歷史教科書的更換做好充分準備。相關高校與科研機構應加入其中,整合大陸專業學術資源,爭取經費,集中編纂,形成廣泛的社會影響力。最後,整合大陸博物館、歷史陳列館等場館資源,精心設計兩岸歷史源流展覽,如閩台族譜、遷台歷史記憶等主題,在此基礎上建設數字化、智能化平台,并邀請台灣歷史專家學者、圖書館、檔案館等機構(或人員)參與進來;展開與對大陸友好的台灣高校和科研機構合作,通過組織兩岸青年學子夏令營、兩岸學子論壇、兩岸青年節、兩岸高校社團活動周等活動,廣邀台灣學子赴陸歷史博物館、檔案館、歷史陳列館等進行參觀交流,讓其更為直觀、沉浸式、具象化感受來自大陸的歷史文化底蘊與閩台、兩岸之間的歷史淵源,潛移默化形成其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二)培育兩岸宣傳中國大陸的力量
首先,中國大陸應建構自身對台青學子宣導的話語體系,以台灣青年學子在中國大陸求學、就業、創業、生活等成功典型案例,將“31條”惠台措施、《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教育領域支持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若干措施》等政策集中印製成册,發放到在中國大陸求學或來大陸交流的每位台生手中,并進行數字化之後,通過Facebook、TikTok(抖音海外版)、微信、視頻號、小紅書、bilibili等新媒體矩陣推介中國大陸對台生的優惠政策,讓他們深度瞭解中國大陸對台生的善意。其次,相關部門合作利用大陸的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台灣同胞創業基地,對台宣導人員進行培訓,打造對台政治、教育文化、經濟等多個領域全方位宣傳的“網紅”,依托互聯網的力量,把中國真實的發展(如科技、交通、教育等)、中國大陸的惠台善意通過台灣青年學子關注度高的自媒體或交流軟件,及時、高效地向島內傳遞。同時,以在台陸眷(配)作為重要合作對象,利用其在島內便利化的生活社交渠道,成立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或生活社團,通過自媒體有意識地傳播中國大陸優秀傳統文化或衣食住行、豐富的教育資源以及內地知名高校的相關歷史發展等。最後,組織網絡力量,及時阻止、揭穿台當局製造兩岸青年學生教育交流的矛盾的實質,減少彼此的誤解與心理上的隔閡。
(三)與民進黨當局歧視陸生行為作鬥爭
首先,在台陸生應廣泛團結起來,建立爭取教育、就醫等權益的社團,凝聚力量向台灣教育部門不斷爭取正當權益,在保障學業的同時,爭取在台灣平等享受與國外留學生的同樣待遇,尤其關係到支撑學習的“健保”“台灣獎學金”等。其次,爭取在台統派政黨與相關社團組織給予陸生在爭取教育平等權益方面的支持與指導,必要時提供協助,如提供開會場所、參與商討爭取權益之計劃、定期召集開展相關研討會等,讓陸生爭取教育權益的呼聲通過不同方式傳遞出去,以更具針對性、更高效率開展爭取權益工作。再次,嘗試與中國大陸友好的台灣高校進行密切交流、合作,邀請“藍營”或支持統一的學者赴陸參會,就爭取陸生在台教育權益進行交流,爭取與該高校學者及其單位,就相關問題形成報告,向台灣教育界發聲的同時,以教育界的名義向台當局進行施壓。最後,台辦、教育部以及海協會等相關部門,通過開展記者招待會、接待台灣方面政界人士(“藍營”議員和統派人士等)和社會團體等,提出爭取在台陸生的教育權益,尤其要爭取台灣“藍營立法委員”形成議案,以此引起台當局的重視。亦可將此事項列入每年舉行的大型會議(如海峽論壇、海峽青年節等)之中進行探討,一方面,獲得爭取陸生在台求學各項權益的話語權;另一方面,對台灣當局形成輿論壓力。同時,喊話台灣陸委會,爭取兩岸相關部門就維護陸生在台享有的各項合理權益進行磋商,形成合法、合規的長效機制,迫使其逐漸改變歧視陸生的政策,直至廢除之,進一步改善陸生在台求學環境,保障其各項平等權益。
(四)做好反“獨”促統工作
首先,密切關注民進黨當局在教育方面新型“台獨”理論建構與政策推廣等動向,以便中國大陸開展相應的舉措進行揭穿、抵制、化解。其次,大陸高校成立兩岸青年學子交流社團,廣邀台生參與進來,分享學習、生活日常,讓島內台灣青年學子及時瞭解在陸台生的生活、學習狀態,打消其赴陸各方面的顧慮。其三,舉行兩岸青年“民間信俗文化周”、“非遺”體驗與研習班等活動,增設兩岸青年學子參與活動之後的心得分享環節,讓台灣青年學子用腳步丈量祖國的大好河山,沿途深入瞭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在活動及其體悟分享中,逐漸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共鳴。其四,中國大陸在堅持原有的惠台政策基礎上,繼續頒布更具吸引力的措施,如拓展台生考取大陸技能職業證書範圍、增加高校錄用台生的名額、開闢台生畢業後在大陸參政議政的渠道以及台生考取公職部門的試點等,進一步保障台生在大陸求學、創業、生活等方面的同等待遇。最後,中國大陸做好各項對台準備工作,制裁長期醜化、惡意詆毀大陸中國式現代化所取得的成果的台灣政界、商界以及教育界等人士,尤其針對性打擊民進黨當局培植的台灣“名嘴”、宣傳“台獨”的社團組織與網絡水軍,以此為典型,形成對“台獨”分子的威懾之勢。同時,采取各種措施,開展國際多邊外交,爭取中國和平統一的國際話語權,及時揭露美、日等國家干涉台灣問題的霸權行徑,讓更多的台灣各界人士認清這一事實。揭露民進黨當局推行的“全民皆兵”圖謀,避免台灣青年學子被綁上“台獨戰車”。聯合島內統派、“藍營”有識之士頂住民進黨當局的壓力,為兩岸青年學生教育交流創造條件,也為台生赴陸求學與未來在陸發展營造良好的環境。
四、結語
民進黨當局堅持“台獨”路綫,不顧島內民意反對大搞教育“台獨”,直接導致近年來陸生赴台研修、讀學位人數減少,尤其是民進黨當局在疫情期間限制陸生來台,導致陸生人數降至“冰點”,嚴重影響了兩岸青年學子的教育交流。民進黨對台生赴大陸求學、就業、創業以及生活等方面的政治威嚇與所謂的“友善”提示,給本打算赴陸求學的台生造成心理壓力,破壞兩岸青年學子交流的大局,是開歷史的倒車。為改善兩岸青年學生教育交流的現狀,台灣方面必須營造對陸生的友善環境,以切實的誠意,廢除歧視陸生的政策與條款,以對陸生赴台求學、生活等更具吸引力。當然,中國大陸也應繼續高度警惕民進黨當局在教育方面的“台獨”動向,制定應對之策,同時,努力提升內地教育水平,落實相關政策,為台生赴陸求學與教育交流營造良好的環境。
註釋:
①《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2022年8月),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年,第27頁。
②⑰《習近平會見馬英九一行》,《人民日報》2024年04月11日,第01版。
③張盼:《台生“登陸”學習深造的舞台更大了(日月談)》,《人民日報海外版》2023年02月02日,第03版。
④《2024年祖國大陸普通高校依據台灣地區學測成績招收台灣高中畢業生報名即將開始》,內地(祖國大陸)高校面向港澳台招生信息網,2024年02月06日,https://www.gatzs.com.cn/gatzs/twzt/zygz/202402/20240206/2293256153.html.
⑤《未來四年兩岸關係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中國評論》月刊2024年7月號,總第320期,第115-134頁。
⑥《陸生來台研修及修讀學位統計》,台陸委會,2024年10月1日,https://www.mac.gov.tw/cp.aspx?n=A3C17A7A26BAB048.
⑦《教育部:去年內地高校共有港澳台在校生3.82萬名 人數穩步增長》,教育部官網,2022年9月20日,http://www.moe.gov.cn/fbh/live/2022/54857/mtbd/202209/t20220920_663330.html.
⑧《第十二屆海峽青年節峰會在榕舉行》,《福建日報》2024年08月16日,第01版。
⑨《馬英九文教基金會再邀大陸學生赴台參訪交流》,《人民日報海外版》2024年11月05日,第04版。
⑩《汪靈犀強撤微調課綱 荼毒學子心靈 民進黨為何急不可耐“去中國化”》,《人民日報海外版》2016年05月06日,第03版。
⑪《知其難為而為之——訪痛批“去中國化”課綱的台灣教師區桂芝》,《福建日報》2024年02月05日,第07版。
⑫《台生專區:赴陸就學你不能不知道的8件事》,台陸委會,https://www.mac.gov.tw/Content_List.aspx?n=92153205A171744B.
⑬《大陸生赴台就學 台教育部門提“三限”“六不”原則》,中國新聞網,2008年11月10日,http://www.chinanews.com.cn/tw/lajl/news/2008/11-10/1443855.shtml.
⑭《劉揆:開放陸生來台就讀、放寬大陸學歷采認,政府采“三限六不”原則,審慎推動》,台“行政院全球資訊網”,2008年12月4日,https://www.ey.gov.tw/Page/9277F759E41CCD91/f7cbb05a-c1b0-4e6e-90e4-4ba661307418.
⑮王平:《歧視陸生 民進黨當局才是主犯(日月談)》,《人民日報海外版》2020年06月04日,第03版。
⑯《教育部門說明青年服勤同意書爭議 即日起停用》,台灣教育部門,2024年10月17日,https://www.edu.tw/News_Content.aspx?n=9E7AC85F1954DDA8&s=B717BE34B5E48B49.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5年1月號,總第325期,P45-5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