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源:新華社) |
中評社╱題:中國構建優勢互補的產業鏈供應鏈區域布局 作者:王繼源(北京),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國土開發與地區經濟研究所綜合室副主任/副研究員
【摘要】近年來,中國產業鏈供應鏈區域布局取得新進展,各區域產業發展水平整體提升,重點區域產業鏈勢力顯著增強,產業集聚集群發展水平加速提升,製造業有序轉移布局。同時,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區域布局存在一些短板和問題,南北方之間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鏈差距明顯拉大,汽車、集成電路、電子信息等部分關鍵產業、產業鏈關鍵環節分布過於集中,地區間產業同質化發展、低水平重複建設等問題依然存在。需要按照主體集中、區域集聚的原則,固點、串綫、融面,優化重要產業鏈供應鏈區域布局,在提升效率的同時更加注重安全,形成以點帶面、從綫到面、多點支撑的空間布局形態。
一、目前中國產業鏈供應鏈區域基本布局
(一)產業鏈區域發展更加協調
東部地區是中國智能製造發展的高地,工業增加值占比保持在50%以上,全國半數以上的智能製造示範工廠揭榜單位、數字化車間或智能工廠位於東部地區。
中部地區先進製造業基地作用更加凸顯。通過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和加快培育新興產業,在電子信息、裝備製造、新材料等領域培育形成一批先進製造業集群。
西部地區工業保持較快增長態勢。2012-2023年,西部地區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速達到6.6%,是四大板塊中增速最快的,占全國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比重由17.8%上升為20%。
東北地區產業升級取得新進展。2023年東北三省高新技術企業數量超過2萬家,較2019年增加超萬家,大型電站成套機組、大型壓力容器、跨音速風洞主壓縮機等大國重器不斷湧現。
(二)重點區域產業鏈建設成效顯著
京津冀三地產業轉型升級和轉移對接取得重要進展。2017年以來北京纍計疏解提質一般製造業2093家,區域性專業市場和物流中心640個,23家市屬高校、醫療衛生資源向城六區外布局,高精尖產業增加值占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1%。河北纍計從北京、天津轉入產業活動單位達1.1萬個。雄安新區2023年全年投資超2000億元,實施重大項目100多個,施工現場塔吊林立、熱火朝天。
粵港澳大灣區加快建設全球先進製造業發展高地。擁有全球配套最齊全、密集度最高的電子、服裝等產業帶,主導產業上下游配套極為高效完善。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突出,培育出華為、比亞迪、大疆等一批全球知名硬科技企業。
長三角三省一市圍繞重點產業成立產業鏈聯盟,深化區域間產業鏈合作對接,一體化水平不斷提升。長三角地區貢獻了中國1/4的工業增加值,集成電路產業規模在全國占比為60%。生物醫藥產業規模在全國占比約三分之一,近三年獲批新藥數量在全國占比為70%,上市公司數量占全國比例達到三分之一。人工智能產業規模在全國占比約為三分之一,企業數全國占比達到30%,製造業帶動作用更加突顯。
長江經濟帶、黃河流域製造業綠色發展水平明顯提升。沿長江11省市已建設1134家綠色工廠,沿黃河9省區工業用水效率高於全國平均水平,萬元工業增加值用水量約為全國平均水平的一半。
(三)產業集聚集群發展水平加速提升
一批高水平的產業載體支撑區域經濟發展。依托優勢開發區、產業園區建設了445個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這些產業示範基地涵蓋裝備製造、原材料、電子信息、軟件和信息服務等重點行業和領域,創造了全國近三成工業增加值、三成以上進出口額,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總額占全國比重近45%,成為引領帶動區域產業差異化、特色化發展的優質載體。
一批有競爭力的先進製造業集群正在形成。先進製造業集群是產業集聚發展的高級形式,已成為引領帶動區域製造業高質量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的重要力量。中國重點培育的80個先進製造業集群覆蓋了製造強國建設的重點領域,包括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13個、高端裝備領域13個、新材料領域7個、生物醫藥及高端醫療器械領域5個、消費品領域4個、新能源及智能網聯汽車領域3個。
(四)製造業有序轉移布局
東部產業正向中西部轉移。近年來,中西部地區基礎設施和經濟實力顯著提升,擁有衆多國家級開發區、高新區,又有大規模新能源開發利用和充足的水資源供應,具備承接高技術產業能力。中部的河南省連續舉辦產業轉移系列對接活動,十年來,全省實際到位省外資金2.48萬億元。西部的廣西自治區舉辦產業轉移發展對接活動,簽約總投資3225億元,來自東中部地區產業轉移項目占86%,涉及先進裝備製造、原材料、電子信息等項目占比八成。
長江下游產業沿長江向中上游轉移。長江經濟帶產業湧現出了一些新的產業轉移的探索案例,比如“飛地經濟”等模式,在安徽、湖南以及川渝等地已有一批飛地型經濟園區的成功實踐,作為跨省產業轉移的重要載體,取得了較好的發展成效。特別是重慶近年來以加工貿易大規模轉移機遇為契機,按照“整機+配套”的垂直整合發展模式,大力發展電子信息產業,著力打造“芯屏器核網”產業體系,截至2023年底全市電子信息產業“軟件+硬件”營業收入已達萬億元,成為重要支柱產業。
二、中國產業鏈供應鏈區域布局存在問題分析
(一)東北地區裝備製造產業鏈供應鏈存在空心化風險
東北地區曾是老工業基地,但產業鏈條不完整,零部件、元器件產業薄弱,缺乏成套能力,一些產業部分關鍵零件仍需在省外配套、采購,核心配套件本地配套率不足。例如,遼寧省雖然擁有一批有實力的頭部企業,但缺乏以企業為主體的協作密集型產業集群,在一些關鍵行業及領域缺乏擁有智能製造關鍵技術的高新配套企業。數據顯示,2013—2022年,東北三省通用設備製造業營業收入占全國比重從11%下降到3.5%,專用設備製造業從8.8%下降到3.4%;高技術產業企業數量、營業收入全國占比更是從2000年的7.2%、8.8%下降到2022年的2.3%、1.3%。
(二)南北方之間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產業鏈差距明顯拉大
2013-2022年,北方地區製造業占全國份額從40.9%下降到31.3%,減少了9.6個百分點。分大類看,勞動密集型、技術密集型行業的份額減少非常明顯,分別下降了14個和9.7個百分點,資源密集型行業份額下降6.3個百分點。從細分行業看,在31個製造業行業中,有27個行業的營業收入占全國份額出現不同程度下降,特別是裝備製造、家具、紡織等行業份額減少約20個百分點。份額有一定提升的或降幅較小的主要是資源密集型行業,以石化、鋼鐵為代表。
(三)部分關鍵產業、產業鏈關鍵環節分布過於集中,安全穩定性存在隱患
汽車、集成電路、電子信息等產業鏈條長,關鍵環節高度集中在東部沿海的局部區域,在遭受外部衝擊時,可能對全國產業鏈的整體安全運轉帶來不確定性影響。據統計,長三角遍布著兩萬多家中小微企業,幾乎覆蓋汽車所有生產環節。疫情期間,長三角地區部分企業一度停產停工,直接造成全國的京津冀、珠三角、成渝、吉林等主要汽車生產基地都遭受衝擊。僅因博世汽車部件(蘇州)有限公司生產的車身電子穩定系統(ESP)供應不足,就導致了中國汽車產業減產約一百萬輛。
(四)地區間產業同質化發展、低水平重複建設等問題仍然突出
以動力電池為例,隨著中國新能源汽車產業的快速發展,動力電池需求旺盛,各大電池廠積極布局更多產能,動力電池企業競爭“白熱化”,“缺芯貴電”迅速轉化為產能過剩。據不完全統計,2023年以來,多家企業對動力電池擴產,寧德時代山東、廈門及福建福鼎,中創新航眉山與武漢基地,蜂巢能源上饒與鹽城基地,力神無錫、滁州與天津基地,比亞迪長春、南寧與襄陽基地等均在短期內陸續開工。預計到2025年,中國需要的動力電池產能約為1000-1200GWh,目前行業產能規劃已經達到4800GWh,產能明顯過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