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國不斷推進教育變革。江蘇南京一小學的孩子們早前在教室內體驗VR眼鏡。(圖片來源:大公網) |
中評社北京10月21日電/據大公網報導,7月30日政治局會議提出,“十五五”時期要“推動人的全面發展”。專家分析指出,這一目標的實現,需要從個人和社會兩個層面協同推進,構建起全方位、多層次的發展體系。人的全面發展,是中國式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中國人民大學國家發展與戰略研究院研究員王水雄指出,這意味著,從個人層面,不同性別、禀賦的人獲得更平等的對待與發展機會,在一個更龐大的社會分工系統中,憑借更少的思維束縛,快速習得經驗,實現更豐富的發展。
與此同時,人的全面發展不僅指基本物質生活得到保障,更強調精神層面的充實和心理上的健康健全。“十五五”時期,應積極推進教育變革,使教育模式要重點培養人格健全、情緒穩定的個體,通過優化課程、創新教法提升學生綜合素質與創新能力,使其具備社會責任感與創新精神。
投資於人 鼓勵多樣化發展
在社會層面,建立更加多元的評價體系,不應以單一的量化指標(如財富、官職)作為評判成功的狹窄標準,提供更多的“賽道”和更寬容的社會氛圍,以允許和鼓勵不同的人沿著多樣化的路徑發展。此外,政府在推動人的全面發展中起著基礎性作用,應加強保底性建設例如推動“人工智能+”的應用,為人的生存和發展提供基本的物質和安全保障,這樣民眾才能有更多的精力和資源去追求更高層次的發展。
中國社科院經濟所研究員黃群慧指出,推動人的全面發展要加大“投資於人”的力度。2025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更多資金資源“投資於人”、服務於民生,其核心政策內涵在於:圍繞人的全面發展優化資源配置,提高人力資本水平,將公共資金和國家資源優先用於覆蓋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教育培訓,用於促進高質量就業,用於提高公共服務質量和社會保障水平,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中以人力資本提升培育經濟增長新動能,形成經濟發展和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