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浙江婺劇團在瑞典表演劇目《三打白骨精》。(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8月4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舞台上,由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浙江婺劇團,簡稱“浙婺”)創作的《三打白骨精》甫一開場,飾演“白骨精”的楊霞雲便上演“三連變”:短短數秒,3張臉譜接連切換,華服瞬間化作素衣,引得觀眾驚呼連連。相關視頻在社交平台迅速傳播,火爆出圈。
流行於浙江金華、麗水、衢州一帶的婺劇歷史悠久。明清時期,各劇種的戲班相繼湧入金麗衢地區,與本地的民間音樂、文化習俗相融合,最終形成了高腔、昆曲、亂彈、徽戲、灘簧、時調6種聲腔相互交融的婺劇藝術。《三打白骨精》持續爆火,恰是如今古老婺劇傳承發展的縮影:守正創新,用一個個藝術精品唱響海內外。
創作:
邊演邊改常演常新
“‘變臉’借鑒了川劇的表演形式,放在白骨精這個角色身上很適合。”回憶起《三打白骨精》中這一“吸睛”橋段的設計過程,楊霞雲記憶猶新。在此基礎上,她在排練中突發奇想:如果衣服也能隨之發生變化,是不是更有衝擊力?於是,團隊又合力改良了演出服裝。
最終演出時,楊霞雲飾演的白骨精,通過變臉,配合服裝的瞬間更替,將角色的“皮、肉、骨”三重形態具象化——既吸引人眼球,又交代了角色變化多端的特點,暗合其“妖、人、魔”三重身份,給觀眾留下了深刻印象。楊霞雲說,變臉並非炫技,最終還是要服務於角色塑造。
在排演婺劇新劇目時,劇團主創十分注重對舞蹈、體操、雜技等不同藝術形式動作特點的借鑒,以及科技手段的融入,想方設法提升劇目藝術性和觀賞性。
劇中高潮段落,孫悟空為迷惑妖怪金蟾娘娘,化身成小蜜蜂盤旋舞台。定睛細瞧,這只靈動的“小蜜蜂”竟然是由一台無人機扮演——無人機“身著”珍珠棉、紗布等輕質材料製作的“蜜蜂戲服”,原本機器發出的嗡嗡聲,反倒成為讓人身臨其境的音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