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傳統劇種,婺劇想要開拓演出市場並不容易,必須打造具有時代氣息的精品。”楊霞雲以《白蛇傳》舉例,老劇目傳承到現在,需要在保留傳統底色基礎上融入當代審美趣味,根據演員的藝術特長再度加工提煉,讓可看性更強。
作品創新的背後,更是演員們的共同成長。在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有一個優良傳統:為了幫助新人成長,一、二級演員甘當配角,不遺餘力傳授經驗。
作為楊霞雲的老師,婺劇名家陳美蘭在38歲正年富力強時,就開始力推新人,對學生傾囊相授,把舞台中心讓給年輕人。“一部優秀的大戲並不專屬於某一名演員,年輕人能賦予傳統劇目新活力、新內涵。”陳美蘭說,要保持傳統文化歷久彌新、源遠流長,就要靠新人不斷接力。
演員李烜宇進團的第三年,團裡就安排他擔綱《紅燈記》主演李玉和,並讓團裡8位一級演員給尚未轉正的他配戲;演員陳麗俐以老師陳美蘭的拿手戲《碧桃花·拷打提牢》《白蛇傳·水鬥、斷橋》《穆桂英·轅門斬子》參評梅花獎時,婺劇名家呂春虎在《碧桃花·拷打提牢》中為其配演“牢頭婆”,受到觀眾的高度肯定,助力陳麗俐成功“摘梅”……如今,浙婺形成了老、中、青三代傳承有序的人才梯隊,已有20多人分別榮獲梅花獎、白玉蘭獎以及浙江省各項戲劇獎項。
“沒有一批批青年演員的成長成才,就沒有劇種和劇院的可持續發展。只要他們想演戲、能排得出戲,劇院就全力支持年輕人登台。”浙江婺劇藝術研究院黨總支副書記嚴立新表示。
出海:
因地制宜產生共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