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5月27日電/據大公網報導,嶺南畫派,作為中國美術一顆璀璨明珠,在內地與香港沿著各自獨特的脈絡蜿蜒生長,呈現出鮮明的發展差異,同時也在時代的浪潮中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
內地以廣州美術學院為引領,精心編織了一張融合蘇派寫實主義與中國畫筆墨的系統教學大網。其中,黎雄才的“黎家山水”教學法堪稱典範。他將嶺南派“折衷中西”的理念,細致地轉化為一個個可覆製的課程模塊,寫生技法便是其中關鍵一環。在課堂上,學生們跟隨老師深入自然,像敏銳的獵手捕捉獵物一般,精準地觀察每一處山石的紋理、每一片樹葉的脈絡,通過不斷練習,將自然之美真實地呈現在畫布上。沒骨渲染則更具詩意,無需勾勒輪廓,色彩便在筆下自然交融,宛如夢幻的雲霧在畫面中彌漫開來。這種教學法推動嶺南派從傳統的師徒口傳心授模式,成功邁向現代化的學科教育。如今,八大美院每年中國畫專業的學生中,約15%的學子懷揣著對嶺南畫派的熱愛,毅然選擇這個方向,形成了一股源源不斷的規模化人才洪流,為嶺南畫派在內地的傳承與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
香港則以趙少昂的“嶺南藝苑”為代表,延續著民國畫塾那種充滿溫情與個性的教學模式。趙少昂傳授的“蟬翅皴”技法,猶如武林中的獨門秘籍,強調筆墨的靈動性。在課堂上,他常常即興示範,手中的畫筆如同靈動的舞者,在宣紙上跳躍、旋轉,每一筆都充滿了生命力與創造力。這種注重筆墨韵味而非嚴謹結構的教學方式,逐漸形成了“重韵輕形”的獨特審美取向。然而,這種模式下學員人數有限,例如在1948-1980年這漫長的歲月裡,趙少昂僅收徒62人。但正所謂“濃縮的都是精華”,這些學員憑借扎實的技藝與獨特的風格,通過蘇富比等知名拍賣市場,讓作品綻放出耀眼的光芒,形成了“精品化”的生存模式,使得每一幅畫作都成為藝術市場上的搶手貨,市場價值一路飈升。
在內地,嶺南派的創作深受社會主義文藝政策的影響,猶如一艘船順著時代的洪流前行。以關山月的《綠色長城》為例,這幅作品將原本描繪自然山水的傳統題材,巧妙地轉化為“戰天鬥地”的政治隱喻。畫面中,那一排排堅韌的木麻黃樹,如同英勇的戰士,抵禦著風沙的侵襲,象徵著人民群眾在建設祖國過程中的堅定決心與不屈意志,完美呼應了當時的時代精神。然而,這種創作方向在強化體制認同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讓市民生活題材的傳統表達受到了冷落,這無疑給他們的創作帶來了不小的挑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