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了對港供水質與量的‘雙重飛躍’,讓香港同胞喝上安全水、放心水。”廣東省水利廳廳長黃志堅說。
經過淨化的東江水,流入了東深供水工程的最後一站——深圳水庫。
青山環繞,碧水盈盈,白鷺不時飛過。深圳水庫的水面上,幾艘無人船正在作業,有的監測水質,有的清理漂浮物。
“30多年前,我剛參加工作時,要劃著小木船、拎著簡陋的采樣器采樣,把所有點位都采到,大半天時間就過去了。采樣後,還要檢測、計算、錄入,每次都拿計算器按半天,再寫到本子上。”粵海水務東深供水工程水環境監測中心經理李秀虹說。
水環境監測中心里,一台台精密儀器的指示燈閃爍,全天候為東江水的原水做“體檢”。“現在有了無人船,能按要求自動采集水樣。到了實驗室,只要把水樣放入設備,在工作站中設定好程序,檢測數據就能自動傳送到電腦。”李秀虹感慨道,“科技賦能,東深供水工程裝上了‘千里眼’‘順風耳’。”
智慧水務、數字孿生、北斗導航、5G通信、物聯網……從東江源順流而下,沿途採訪水庫、泵站、生物硝化站等,“智慧水利”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
在廣東省東江流域管理局的東江水資源水量水質監控中心,大屏幕上清晰顯示著流域新豐江、楓樹壩和白盆珠三大水庫、分水斷面、幹流梯級、重要取水口等監控對象數據,系統還搭載了短中長期降雨徑流預報、咸潮預報,以及三大水庫水量優化調度等模型。
在金湖泵站,智能巡檢機器人“頭頂”測溫、高清攝像儀器,像一位負責的哨兵,每天按時巡檢2次,對輸變電站的400多個關鍵測溫點進行測溫監控,對站里的表計、油位計等實現圖像識別監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