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續奮戰492天,鄭亞峰和同事們全力實施精細精準靈活水量調度,有力保障了東江流域及對港供水安全。
精打細算用好每一立方米水。這場抗旱保供水的硬仗,在水利部統一指揮下,水利部珠江水利委員會會同廣東省水利廳全力以赴,強化預報、預警、預演、預案,構建起當地、近地、遠地供水保障“三道防線”,實施水資源梯次聯合調度。各地區各部門協調聯動,因地制宜採取節水、調水、建設應急水源工程等措施,形成了供水保障的合力。
同樣是大旱,1963年香港的遭遇,在歷史上留下了苦難一筆。近60年後,在東深供水工程各個崗位護水人的努力下,3年乾旱期間,對港年供水量均超過8億立方米,創下了歷史新高,保障香港地區供水無虞。
東深供水工程運行60年,東深精神也在一代代護水人手中接力傳承。
廣東東莞,一渠清澈、平靜的水緩緩流入金湖泵站,流出時卻已被抬高成“懸河”,順著一條架在半空中的U形薄殼渡槽向南流去。
“大學一畢業,我就投身東深供水工程,親歷了東深供水工程的第三期擴建工程和改造工程。”見到嚴振瑞時,他剛從工程一線趕回。在東深供水工程中成長起來的他,又擔負起珠江三角洲水資源配置工程總設計師的重擔。
20多年前的情形,至今仍歷歷在目。
“當時有個說法,‘十槽九漏’。可以說,U形薄殼渡槽設計是被逼出來的。”嚴振瑞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