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標鄉東江源村舊址,村居早已被翠綠的植被取代,只留下村里的祠堂。
“我家里原來有100多畝山林,原先可以砍些原木,種些香菇、木耳。”東江源村村民何恩欽說。現在,他搬到了移民安置區,縣里介紹他到一家企業上班,每月能有4000多元的穩定收入。
為了保護東江源頭的生態環境,飲用水水源保護區紅線內的三標鄉東江源村、圖嶺村和長安村等5個村小組的592戶2297名村民,離開祖祖輩輩生活的大山。村居舊址,寫在石頭上的話語讓人動容:“把青山留給後代,把綠水留給灣區”。
“每天一睜眼,先看東江幹流博羅斷面的流量”
東江之水天上來,降雨多了容易造成洪澇災害,降雨少了就面臨乾旱缺水……60年來,對港平穩供水的背後,是時刻變動的數據,是護水人時時放心不下的責任感。
2020年秋,一場自1963年以來最嚴重的旱情悄然來襲,一直蔓延到2022年春。東江流域江河來水僅為常年的1/3。東江告急!用水告急!
“東江最大的水庫新豐江水庫連續25天低於死水位運行。每天一睜眼,先看東江幹流博羅斷面的流量,衹有博羅斷面流量有保障,東深供水工程的取水才能有保障。”廣東省東江流域管理局水旱災害防禦與調度科科長鄭亞峰說。
大旱之年,水庫里的每一滴水,都異常珍貴,東江局迅速組織實施“日監控、日會商、日調度”。“每天早晨,我們都會與水文部門會商,根據近3天降雨和來水的滾動預報,確定三大水庫的出庫流量,精準到每一個流量、每一方庫容、每一厘米水位線。”鄭亞峰說。
2021年10月的一天,預報有雨!鄭亞峰一下子興奮起來。“下雨了,出庫水量能省一點是一點。我們在確保下游東深供水工程等取水安全的前提下,逐步減小三大水庫出庫流量直至停機蓄水,合計節約水資源約1.1億立方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