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8月26日電/據新華社報導,“十四五”以來,我國著力完善現代旅遊業體系,著力推動文化和旅遊深度融合,加快旅遊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努力實現旅遊業更高質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發展。
從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新業態不斷湧現,到“旅遊+”“+旅遊”活力四射,再到人民群眾多層次、多樣化需求進一步得到滿足……旅遊業有力發揮作為幸福產業、民生產業、新興戰略性支柱產業的應有作用,旅遊大國加速邁向旅遊強國。
更好賦能經濟社會發展
綠茵場上人聲鼎沸,賽場周邊“一房難求”,夜市小店煙火升騰……今年暑期,慕“村超”之名來到貴州榕江的遊客數量依然高漲。據當地統計,僅7月26日當天,這個西南小城吸引省內外遊客超18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88億元。
誕生2年多來,“村超”持續紅火,帶動作用明顯。它的故事,成為近年來旅遊深度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一個縮影。
從量上看,我國居民旅遊時間、出游頻次明顯增加,我國作為全球最大國內旅遊市場的地位更加穩固。文化和旅遊部數據顯示,今年上半年,國內居民出游人次32.85億,同比增長20.6%;國內居民出游花費3.15萬億元,同比增長15.2%。
從質上看,隨著產業規模持續擴大,旅遊既豐富群眾生活,又提振市場信心,帶動交通、住宿、餐飲、零售等消費增長,在促進經濟轉型升級、引導擴大消費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十四五”以來,文化和旅遊部順應人民群眾旅遊消費轉型升級新趨勢,堅持擴大內需戰略基點,推進需求側管理,為旅遊消費營造良好氛圍。
從精心組織“中國旅遊日”活動,開展全國文化和旅遊消費促進活動;到推進實施《關於釋放旅遊消費潛力推動旅遊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幹措施》;再到制定促進服務消費、冰雪經濟、進一步培育新增長點繁榮文化和旅遊消費的若幹措施等政策……旅遊業對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綜合帶動作用日益凸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