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8日電/網評:“軟對抗”是亂港分子的最後掙扎
來源:大公報 作者:李家良
自香港國安法和《維護國家安全條例》實施後,香港社會看似恢復平靜,“硬對抗”不復見,但與此同時“軟對抗”則暗流湧動,反中亂港分子假借民生、保育、文化藝術等不同議題,發表一些表面上看似理性建議或訴求,實則上利用相關議題煽動社會部分人對特區政府的不滿,危害極為深遠。必須警惕的是,一些已移居甚或畏罪潛逃海外的人,繼續利用網絡等不同平台,持續煽動對抗情緒,甚至不惜扭曲事實。而令人唏噓的是,其中部分人即使在異地生活困頓,仍不願反省自己當初的錯誤選擇,反而變本加厲地在網絡上散播抹黑特區政府的言論。
觀察社交媒體不難發現,部分移居英國、加拿大等地的香港人,在當地面臨就業困難、文化隔閡等現實問題後,非但沒有反思,反而將不滿情緒轉化為對香港的惡意攻擊。他們在網絡上自我塑造所謂“悲情英雄”形象,聲稱自己是“被迫流亡”,卻刻意迴避一個關鍵事實:當初是他們自己選擇離開。
自我囚禁在“信息繭房”
這些人在海外組建所謂的“關注組”,專門製作抹黑香港現狀的內容。然而,他們展示的所謂“海外美好生活”,往往與現實嚴重脫節。據英國官方統計,部分港人移民在當地從事低技術工作,收入甚至低於當地最低工資標準,與他們在社交媒體展示的“成功移民”形象形成鮮明對比。
在香港,“軟對抗”表現得更加隱蔽。有人借保育之名,對政府施政無差別反對,盲目美化港英政府;有些人把任何負面新聞都放大來看,把一切問題都歸咎於政府;甚至有人出版書籍讚揚港英時期的一切;更有所謂“獨立書店及出版商”舉辦“獨立書展”,公開販賣歌頌反中亂港頭目的所謂“傳記”,等等。這些行為看似無害,實則在潛移默化中製造對立。
更值得關注的是年輕一代的認知偏差。由於缺乏對內地的直接瞭解,部分年輕人將網絡上的偏激言論當作事實,形成“信息繭房”。這種認知隔閡,使得他們容易受到反中亂港分子的影響和煽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