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封信,讓我想起了我的大伯。他在我出生前就去了台灣,從此我們再也沒見過面,對他的印象只是從父親那裡得知。”馮先生感慨道。
“在這裡,每一封家書都像是一個故事,訴說著分離、思念、重逢和希望。”馮先生說,這些家書不僅僅是歷史的遺物,更是兩岸人民情感的瑰寶。它們見證了骨肉天親、血脈相連的真諦,也讓他更加堅信,無論時空如何變遷,兩岸人民的親情和血脈永遠不會改變。
為更好地保護這些家書,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在行動上不斷升級,持續加強兩岸家書、兩岸族譜等“遷台記憶”檔案文獻資料征集、研究、利用。2024年新增兩岸家書484件,開展相關課題研究2項,並以族譜為紐帶,積極開展族譜對接、尋根謁祖活動。此外,博物館還積極探索兩岸族譜數字化,籌建“閩台尋根溯源服務交流中心”,力爭實現數字資源共享,助力兩岸同胞更快速、更準確地尋找共祖。
而在百里之外的廈門大學,同樣彌漫著濃厚的中華文化氛圍,暮色中的教室燈火通明,那是廈門大學中華文化促進學社成員們在舉行例行的研討會。來自台灣地區的學生陳俞晴正指著投影上的《朱子家訓》,和大陸同學蔡玉潔熱烈討論。
“清代,一批批閩籍官員、學者被指派到台灣,他們積極傳播朱子文化,建立書院,制定科舉考試辦法,推動朱子學在台灣的深入發展。”陳俞晴一邊講著,一邊翻出手機裡的照片,“看我拍的這個‘忠孝傳家’的牌匾,和武夷山朱熹故居的匾額是不是有相似之處?”蔡玉潔興奮地接過話頭:“真的很像!看來朱子文化的影響真是深遠,到處都能見到它的痕跡!”窗外鳳凰樹沙沙作響,20多名兩岸青年擠在長桌前,筆記本上密密麻麻記著兩岸有關朱子文化的故事,笑聲與辯論聲此起彼伏。
“身為學校中華文化促進學社的一員,我感到無比光榮。社團的許多活動讓我們深刻正確地認識到自己的根在何處,拉近了兩岸青年的心。”陳俞晴說。
當馮先生在博物館前思念起從未謀面的親人,當陳俞晴在廈大校園講起朱子文化的故事,那些鐫刻在照片、建築、典籍裡的文化密碼,正被人們重新激活。中國閩台緣博物館內,世界上最大的火藥爆繪壁畫《同文、同種、同根生》靜靜矗立——圖中勾勒出的一棵參天古榕別有韵味。榕樹的“榕”,閩南語發音和“情”同音,而閩南語是閩台兩地的通用方言,寓意福建與台灣一衣帶水、同根同祖。正如中國閩台緣博物館館長鄭國防所言:“山河為鑒,歷史為證,誰也不能否認祖國大陸人民與台灣同胞一脈相承、手足情深的歷史事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