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國際經貿鬥爭中去美元化的中國選擇
http://www.crntt.hk   2025-09-16 00:25:15
  中評社╱題:國際經貿鬥爭中去美元化的中國選擇 作者:蒲堅(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首屆孫冶方金融創新著作獎獲得者

  【摘要】當前國際經貿鬥爭因美國逆全球化政策與美元 “武器化” 持續升級,全球近百個國家加速去美元化,通過本幣結算、減持美債、分散外匯儲備方式等降低美元依賴。人民幣國際化取得進展,國際支付份額提升。面對美元信用波動加劇的嚴峻形勢,需構建錨定資源、生產、貿易等邊三角形信用機制。該機制以資源供應持續——物質生產堅實——多邊貿易穩定築牢信用根基,通過金磚組織、上合組織等平台強化多邊貿易規則互信。推動人民幣在資源計價、生產合作中擴大應用,以CIPS(人民幣跨境支付系統)與數字人民幣夯實支付信用,形成“資源保障—生產支撑—貿易互信—貨幣聯動”的信用共同機制,為去美元化進程提供共同性的中國方案。

  近年來,國際經貿格局發生深刻變化,部分國家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愈演愈烈,以關稅霸淩、技術封鎖等手段破壞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國際經貿領域對抗性顯著增強。在此背景下,2025年4月25日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明確提出“統籌國內經濟工作和國際經貿鬥爭”①。這個表述被認為是中國對國際形勢嚴峻性、長期性和艱巨性做出的最新判斷。

  基於這樣的判斷,中國在戰略和多層次的戰術創新方面將會有所布局,其核心在於通過精準反制、多邊合作、制度突破和金融創新,構建防禦與進攻兼備的應對體系,同時以雙循環戰略增強經濟韌性、貨幣韌性,最終為實現從被動防禦到主動塑造國際經貿秩序、貨幣信用秩序的轉變,提供中國方案。

  政策背景、核心路徑和面臨的挑戰

  一、政策背景:美國貿易施壓與全球體系挑戰

  美國自2018年發動對華貿易戰以來,對華加徵商品關稅已超過3600億美元,并通過實體清單、技術封鎖等手段實施極限施壓,導致全球供應鏈加速失衡和重構。美元體系更成為美國金融施壓工具,SWIFT數據顯示,全球86%的跨境美元交易受到美國長臂管轄的影響。

  二、中國應對的核心戰略路徑

  1.國際貿易多元化戰略

  深化開展區域合作,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生效首年,區域內貿易額增長7.5%,中國與東盟貿易額連續3年超歐美總和。中歐班列2024年開行量突破1.9萬列,延續了年均10%以上的增速,中歐班列已占中國與歐洲鐵路貨運量的72%,成為亞歐供應鏈的“黃金通道”。且雙向均衡發展得到進一步深化,回程班列占比提升至45.6%,去程與回程比例達1.19:1,較2016年的1:0.3實現根本性逆轉。

  積極進行產業鏈重構,在墨西哥、越南等地建立“緩衝區”產能,以空間換時間的系統性布局,通過“近岸外包”與“離岸製造”的雙重路徑破解美國關稅壁壘與技術封鎖的複合壓力。中國在半導體產業應對技術封鎖的戰略布局,呈現出全產業鏈攻堅、多維度突破的顯著特徵。儘管美國通過實體清單、設備禁運等手段實施極限施壓,但中國通過年均增長28%以上高強度投資和系統性創新,推動國產化率從2018年的15%提升至2023年的30%,在部分關鍵領域實現了從“0到1”的突破,并加速向“1到100”的規模化應用邁進。

  2.人民幣國際化突破

  中國積極擴展本幣結算網絡,截至2025年6月,中國人民銀行已與32個國家和地區的中央銀行或貨幣當局簽署了有效的雙邊本幣互換協議,協議總規模約4.5萬億元人民幣。中俄貿易本幣結算占比達75%,沙特對華石油交易首筆人民幣結算順利落地。 

  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進一步擴容,已在香港、阿聯酋開展多邊央行數字貨幣橋試點,標志著數字人民幣跨境應用進入技術驗證與場景落地并行的新階段。截至2025年6月,這一試點已實現實時跨境支付、外匯同步交收(PvP)、多幣種互通三大核心突破,覆蓋貿易結算、供應鏈金融、大宗商品交易等場景,交易成本降低50%以上,結算效率提升90%。

  3.新型貿易體系建設

  CIPS系統覆蓋全球109個國家,日均處理量突破5000億元,直接參與銀行達79家。逐漸降低了人民幣跨境支付對傳統國際清算體系的依賴,為人民幣國際化提供了關鍵支撑;推動人民幣在國際貿易、投資中的使用更便捷,助力中國與全球經濟的深度融合;為全球金融機構和企業提供了多元化的支付選擇,促進了國際金融體系的多元化發展。2023年大宗商品人民幣計價占比提升至12%,鐵礦石、原油人民幣合約交易量同比增45%。

  三、實施成效與結構性挑戰

  中國在經濟韌性重塑、戰略空間拓展與規則話語權提升方面得到系統性突破。在“開放與自主”“合作與鬥爭”之間找到了新的動態平衡。對美貿易依賴度持續降低,從2018年的19.2%降至2023年的13.13%,東盟占比升至15.8%以上。人民幣全球支付份額從2020年的1.9%升至2023年的3.2%,成為第四大儲備貨幣。數字人民幣跨境試點拓展至17個國家,覆蓋"一帶一路"沿綫80%的經濟體。

  儘管成果顯著,但深層次挑戰仍然嚴峻,對美元的慣性依賴揮之不去。IMF數據顯示全球外匯儲備美元占比仍達58%,SWIFT系統處理量占比42%。技術標準壁壘帶來的阻礙一時難以消除,中國在半導體等關鍵領域28nm以下設備國產化率不足20%,工業軟件市場外資占比超75%;規則重構的阻力比比皆在,CPTPP(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數字經濟條款與國內法規存在27項待協調點,綠色貿易壁壘影響了中國12%的出口商品。

  特朗普無法阻止去美元化的潮流

  “美元信用邊際遞減不可逆轉。”②去美元化是一個複雜且長期的全球性趨勢,其背後涉及經濟、政治、技術等多重因素。美元霸權的鬆動是全球經濟多極化、美國自身政策反噬與技術革命共同作用的結構性趨勢,而非單一政治人物或短期政策所能逆轉。即便特朗普以“極限施壓”“單邊主義”著稱,其執政風格雖然可能對這一進程產生影響,但無法單方面阻止由結構性力量推動的方向性趨勢:

  一、去美元化的核心驅動力。

  1.美國經濟政策的不確定性日甚一日,美聯儲的量化寬鬆、激進加息等貨幣政策,以及美國超36萬億美元的財政赤字,長期削弱了國際市場對美元的信任。這種結構性問題是美國兩黨政策共同作用的結果,非某一任總統可輕易扭轉。

  2.地緣政治博弈甚囂塵上,美國將美元及其清算系統“武器化”,催生新興經濟體的“避險剛需”,迫使各國尋求替代方案。例如,俄羅斯轉向人民幣結算能源貿易,印度與阿聯酋推動本幣交易,這類舉措具有戰略慣性,難以因美國政權更迭而逆轉。

  3.多極化貨幣體系崛起:歐元、人民幣、甚至金磚國家擬議的新結算機制,正在蠶食美元份額。SWIFT數據顯示,2023年,人民幣占全球支付份額升至4.6%,而多國央行增持黃金儲備,2024年全球央行購金量創55年來新高,反映了對美元資產的避險需求。

  4.美國經濟“雙赤字”的內生脆弱性動搖了美元根基,美國財政赤字率年均超10%,債務規模突破36萬億美元,叠加美聯儲“無限QE-激進加息”的極端操作,導致全球美元儲備資產近十年從66%降至54%,縮水12%。這種“以鄰為壑”的貨幣政策,動搖了各國持有美元的信心,即便是特朗普的“美國優先”也無法掩蓋美元信用的透支。

  二、特朗普政策的潛在影響

  1.“美國優先”的貿易政策損人不利己,特朗普任內對華加徵關稅、退出TPP等行為,加劇了全球供應鏈重構。華為事件影響深遠,企業為規避制裁風險,可能加速采用非美元結算體系。若美國繼續推行單邊主義,將會進一步推動“去美元化聯盟”形成。

  2.孤立主義外交傾向失卻大國擔當,特朗普傾向於減少國際承諾,隨意退出各種國際組織,可能削弱美國對盟友的政治、經濟和金融影響力。歐洲推進“數字歐元”、東盟推動本幣結算,均是對美國政策不可靠性的回應。

  3.對美聯儲的干預引發爭議,特朗普曾公開施壓美聯儲降息以刺激經濟,若未來干預央行獨立性導致美元劇烈波動,可能加速他國貨幣多元化策略。

  三、去美元化的不可逆性

  1.技術變革推動貨幣支付、交易、信用體系的變革,以中國數字人民幣CBDCs為代表的數字貨幣和區塊鏈技術降低了跨境支付對美元的依賴。2023年多國參與的“多央行數字貨幣橋(mBridge)”項目,已繞開SWIFT系統,實現秒級跨境結算。

  2.區域經濟集團的自保需求:新興市場國家如巴西、阿根廷提議共同貨幣,東盟推動本地貨幣結算,均旨在減少美元脆弱性的影響。這種區域化合作具有內生動力,不受美國政策直接左右。

  3.美元信譽的長期損耗侵蝕了美元占全球外匯儲備比例,其規模已從2000年的72%降至2023年的58%(IMF數據),而美國GDP占全球比重從1960年的40%降至24%。經濟實力相對下降必然稀釋貨幣霸權。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