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閩南宗祠文化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實踐探索
http://www.crntt.hk   2025-09-15 13:52:05
  中評社╱題:閩南宗祠文化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實踐探索 作者:張信練(漳州),閩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講師;涂志偉(漳州),福建省閩南文化研究會副會長、漳州市閩南文化研究會會長;鄢姿(漳州),閩南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副教授

  【摘要】兩岸融合發展是實現國家和平統一的重要條件,促進兩岸融合發展需要構築兩岸共有的精神家園。閩南宗祠文化是兩岸共有的精神家園,在兩岸閩南族群中影響深遠,能够凝聚思想感情、促進交往交流、抵禦文化侵襲,在促進兩岸融合發展過程中意義重大。當前,閩南宗祠文化促進兩岸融合發展也面臨宗祠文化保護不力、宗族意識淡薄、兩岸文化交流受阻等挑戰,因此亟待采取積極保護閩南宗祠文化、塑造共同價值觀念、開展兩岸文化交流、創造良好社會條件等舉措。探索通過閩南宗祠文化交流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有效路徑,對促進兩岸和平統一、推動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尤為重要。

  一、問題提出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要“促進兩岸經濟文化交流合作,深化兩岸各領域融合發展……推動兩岸共同弘揚中華文化,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2023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關於支持福建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 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要“發揮泉州、漳州閩南語地區台胞主要祖籍地優勢”,“深化閩台社會人文交流”。2024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期間再次強調,建設好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要“促進兩岸文化交流,共同弘揚中華文化,增進台灣同胞的民族認同、文化認同、國家認同。依托宗親鄉親、祖地文化等紐帶廣泛凝聚僑心”。從黨的二十大到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的考察都強調文化在兩岸融合發展中的作用,促進兩岸融合發展就要增進台灣同胞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近年來,台灣民進黨當局持續鼓吹“去中國化”,大搞“文化台獨”,連續缺席兩岸經濟文化交流的海峽論壇,甚至為兩岸民間文化交流設置障礙。賴清德就任台灣地區領導人後,民進黨當局變本加厲,對兩岸文化交流污名化,給所謂閩南語“正名”,虛構所謂“台灣主體意識”,并且把台灣說成是“南島世界”的一部分,這些都是“台獨”分子數典忘祖的表現,也是賴清德及其民進黨當局“文化台獨”的新伎倆,企圖通過阻止兩岸人文交流,割裂兩岸的文化聯繫,腐蝕台灣同胞的中華文化根基,削弱對中華文化的認同。

  閩南宗祠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增進台灣同胞對中華文化的認同就要重視閩南宗祠文化在兩岸融合發展中的作用。據調查顯示,台灣同胞中閩南語系人口約占73.3%,客家語系人口約占12%①,其中客家語系人口很大一部分也來自閩南地區,這也說明,閩南宗祠文化在兩岸同胞中影響深遠,是促進兩岸同胞心靈契合的重要因素,也是遏制民進黨當局“文化台獨”的有力武器,在促進兩岸融合發展過程中意義重大,積極探索閩南宗祠文化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實踐路徑就非常重要。

  二、閩南宗祠文化及其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意義

  宗祠文化歷史悠久、源遠流長,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體現。宋明時期,為了更好推行封建禮制,封建統治者推行在民間設立宗祠或家廟。作為南遷族群,閩南族群更加重視宗祠文化在族群聯繫中的作用,修建了很多宗祠。“閩粵宗祠密度冠華夏,而閩南宗祠密度冠閩粵”②。根據2015年全省宗祠文化調查顯示,福建省大約擁有13272座宗祠,其中閩南地區有5172座,占到將近39%③,而且近些年來閩南地區重修、重建一些祠堂,實際數量會更多。台灣也有很多祠堂,“大大小小的祠堂不下三五百座,單是林氏宗族,在台灣各地就擁有三十六座祠堂”④,很多是閩南宗祠的支祠或分祠。除宗祠之外,有些閩南古厝也承擔一些宗祠的功能,也在兩岸族群聯繫中產生重要作用,如,位於漳州市區、廈門鼓浪嶼和台灣台中市的兩岸三處林氏“宮保第”不斷訴說著“雙木為林,兩岸一家”的生動故事。

  閩南宗祠文化是閩南族群在海峽兩岸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具有明顯的地域特徵,主要包括閩南宗祠的建築、族譜、堂聯堂號、祭祀禮儀等。“中華文明具有突出的統一性,從根本上決定了中華民族各民族文化融為一體”⑤。台灣宗祠文化雖然帶有一定特殊之處,但總體上保存了閩南宗祠文化的特徵,直接體現出中華民族的祖先崇拜、家族文化、道德教化、建築藝術等,這是兩岸同胞同宗同祖、血脈相連的重要體現。閩南宗祠文化是“儒家文化‘和合’精神在閩台兩地的共同表現,構成閩台宗親聯結的文化基點”⑥,在兩岸融合發展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 

  (一)凝聚思想感情

  宗祠,又名祖祠、祠堂等,是祭拜祖先和族人聚會的重要場所,兩岸閩南族群共拜祖先、共修宗祠、共同開展宗親活動,加強了情感聯繫;族譜記載家族的信息,維繫兩岸宗親關係,是台灣同胞回望原鄉的精神綫索,不少台灣同胞就是通過族譜找到自己在閩南的“根”;堂聯展現家族的輝煌與榮耀,表達家族的理想追求,閩南移民通過堂聯延續祖先精神,形成兩岸社會一脈相承的家族精神;堂號是宗族的特殊標識,如“清武堂”“潁川堂”等,它們是閩南族群的精神標識。閩南人把原鄉記憶帶到台灣,台灣的宗祠堂號帶有明顯的閩南印跡,出現很多同名宗祠,如,詔安秀篆與台灣桃園都有一個稱為“著存堂”的呂氏宗祠。台灣同胞祭拜兩岸共同的祖先,沿用閩南祖籍的堂號,延續閩南家族的精神,堅持“離鄉不離祖”,通過延修族譜、回鄉祭祖等與原鄉保持緊密聯繫。閩南宗祠文化同祖同宗同心同德,展現出強大凝聚力,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的情感黏合劑。

  (二)促進交往交流

  文化是交往交流的思想基礎,“閩南文化是兩岸融合發展實踐的‘最大公約數’,在同胞情感融合、促進兩岸同胞交流交往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⑦。閩南宗祠文化隱藏著兩岸同胞交往交流的基因密碼,在閩南宗祠文化影響下,兩岸同胞往來密切,台灣同胞經常探訪閩南祖地,開展祭祖、修祠、抄譜續譜、觀光旅游等活動,閩南地區成為台商台胞經商、求學、工作、交流等“登陸的第一家園”。據統計,2024年前三季度,廈門邊檢總站纍計查驗閩台往來旅客142.4萬人次,廈金“小三通”客運航綫單日查驗出入境人員超5000人次,創2023年復航以來新高⑧。通過交往交流,“兩岸同胞隔閡、誤解逐步減少,瞭解、信任逐漸加深,兩岸同胞的觀念、想法必將進一步契合” ⑨,進一步推動興學助教、扶危濟困、經貿合作等活動,不斷夯實兩岸融合發展的社會基礎。兩岸同胞的聯繫更加緊密,閩南宗祠文化體現出廣泛影響力,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的精神潤滑劑。

  (三)抵禦文化侵襲

  閩南宗祠文化是閩南族群團結奮鬥的象徵,閩南社會宗祠林立,閩南族群聚族而居,共拜祖先,共同生活,團結協作,有著強烈的文化認同。近代以來,台灣多次受到外來文化衝擊,嚴重影響台灣同胞對中華文化的認同,特別是日據時期,日本侵略者推行一系列文化殖民政策,激起台灣同胞的鬥爭意識。閩南族群堅持自己的文化信仰,在族人帶領下,紛紛投入到反抗日本殖民統治的鬥爭中,留下許多可歌可泣的鬥爭故事。當前,國際局勢持續動蕩,外部勢力利用俄烏衝突大做文章,同時,民進黨當局不斷操弄“文化台獨”,製造兩岸對立,企圖繼續毒害台灣同胞,造成兩岸分裂,這注定是徒勞的。“宗祠文化記載著兩岸交流的豐富歷史,是兩岸同胞同文同種、同根同源的有力明證”⑩。這是抵制“文化台獨”、抵禦不良思想文化侵襲的堅強力量,具有強烈的號召力,成為兩岸融合發展的思想助推劑。

  三、閩南宗祠文化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現實挑戰

  閩南宗祠文化促進兩岸融合發展意義重大,但也面臨宗祠文化保護不力、宗族意識相對淡薄、兩岸文化交流受阻等多重挑戰,深入分析這些挑戰,就是閩南宗祠文化促進兩岸融合發展的重要條件。

  (一)宗祠文化保護不力

  宗祠文化既包括宗祠建築、族譜等物質文化,也包括祭拜禮儀、建造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雖然這些年來,各級政府和社會各界重視宗祠文化保護工作,但由於年久失修、自然災害、資金缺乏以及兩岸文物認定和保護政策差異等,閩南宗祠保護存在一定困難,數量也不斷減少。還有,由於人口流失形成無人村莊,異地搬遷造成宗祠遺落無人看管,現存的很多閩南宗祠也毀損嚴重。個別地方為了發展經濟甚至推倒、異地重建,破壞了宗祠文化的歷史文化價值,閩南族譜的丟失,也增加了台灣同胞尋根的難度。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現代化的衝擊,加上民衆宗祠文化保護意識較弱,宗祠文化資源不斷減少,閩南宗祠文化傳承也面臨後繼無人的境地,宗祠文化的祭拜禮儀、建造技藝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也深受影響,造成閩南宗祠文化保護不力的局面。

  (二)宗族意識相對淡薄

  宗祠文化是宗法社會的產物,深受宗族意識的影響。改革開放以來,大量農村人口湧向城市,以血緣關係為紐帶的社會結構逐漸瓦解,村民的宗族意識不斷減弱。如,昭穆字輩取名在兩岸社會已消失殆盡,昭穆字輩雖然帶有封建糟粕,但也有明確長幼輩份、聯宗睦族的合理功能。從心理學角度,對同姓同字輩的人具有天然的親近感,這對維繫兩岸族群的情感具有重要幫助。現代生活理念也對宗族意識產生衝擊,當代青年不太關注宗祠文化,宗族活動也很少參加,大部分是上了年紀的村民在參加宗族活動或維持宗親關係,特別是兩岸宗親聯繫越來越缺少青年人的身影。民衆之間的交往不再僅限於血緣關係,而更多圍繞業緣或興趣展開,宗族意識在民衆的生活中不斷弱化,淡薄的宗族意識自然也影響到閩南宗祠文化在兩岸融合發展中作用的發揮。

  (三)兩岸文化交流受阻

  台灣民進黨當局執政以來,頑固推行“文化台獨”路綫。為了割斷兩岸文化上的聯繫,除了杜撰所謂的“台灣主體意識”外,還配合西方圍堵中國戰略,“倚美謀獨”,為兩岸文化交流設置障礙,限制兩岸人員往來,封鎖大陸社交軟件,導致兩岸官方往來渠道中斷,持續壓縮兩岸交流空間,給兩岸文化交流帶來不良影響。同時,還經常利用國際熱點問題大做文章,如,把兩岸關係與俄烏衝突聯繫起來,製造兩岸族群對立,不利於兩岸閩南族群的宗親聯繫。當前,兩岸關係雖然存在一定困難,但相比以往已經有了很大變化。“儘管政治上的不斷起伏,但兩岸的文化交流數量逐年增加以及交流活動在兩岸受歡迎的程度表明,文化親緣是無法磨滅的,它也不會因為各種外部因素而改變,這也是兩岸同根同源的體現和交流的深刻基礎”⑪。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