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台海話家常——解決台灣問題的六個維度
http://www.crntt.hk   2025-08-10 00:09:07
多維度觀察兩岸關係。新華社圖片。
  中評社╱題:台海話家常——解決台灣問題的六個維度 作者:周溯源(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

  【摘要】台灣問題成為當今中國問題的樞紐,也是兩岸同胞思慮的焦點。如何解決這個糾結,本文以話家常的方式,從六個維度進行了分析,指出台海自古是一家、中國共產黨和中國人民統一祖國的信念堅定不移、兩岸統一的趨勢不可逆轉、兩岸同胞渴盼和平統一的願景難以漠視、台灣政要應該為和平統一盡責、不能忘記歷史給今人的寶貴啓示。客觀分析了“台獨”沒有出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唯一正確的選擇。為了實現民族復興,為了兩岸同胞的福祉,切切不可錯過和平統一的良機。

  台海風雲,波譎雲詭。提起台海,話題沉重。台灣問題成為當今中國問題的樞紐。萬千矛盾,發端於此;何去何從,落腳於斯;百般纏繞,鬱結於心。如何跳出“才下眉頭,卻上心頭” 的糾結?〔1〕請恕吾輩家常一叙。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已近76載,然台灣問題至今未決。兩岸能否統一?如何統一?何時統一?諸君見仁見智,各有所依。期盼兩岸相向而行,同胞之間達成共識。

  一、難以忘卻的歷史

  “欲知大道,必先為史”〔2〕“觀今宜鑒古”〔3〕當今中國陸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公里,海域總面積約473萬平方公里,有島嶼數千,台灣位居第一。台灣總面積3.6萬平方公里。在洪荒遠古,台灣與大陸原本一體,後因地殼運動,部分陸地下沉,海水進入,形成海峽,方才分離。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夏商時屬九州中的揚州;春秋戰國時稱“島夷”;秦時曰“瀛州”;三國時稱“夷洲”;隋至元叫“流求”;明朝中期改稱“東番”,鄭成功再改為“東都”,鄭經接著改稱“東寧”;清朝於1684年置台灣府,隸屬福建省;1885年建省台灣。

  台灣與大陸往來有記載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公元230年。三國時吳王孫權派將軍衛溫、諸葛直,率軍士一萬餘名,到達時稱“夷洲”的台灣,為大陸居民開發台灣之初。至隋代,大陸和台灣接觸增多,隋煬帝三次派朱寬、陳稜等前往時稱“流求”的台灣活動。唐末宋元時漢人在澎湖、台灣開發,帶去先進生產技術。12世紀中葉,南宋將澎湖劃歸福建路晉江縣管轄。元朝在澎湖設巡檢司,隸屬福建泉州路同安縣(今廈門),此係中央政府設置官署管轄台灣地區之始。明永樂年間,鄭和率船隊曾在台灣逗留。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占台灣南部。1662年,民族英雄鄭成功驅逐荷蘭殖民者收復台灣。1683年7月,清政府派福建水師提督施琅率軍進擊有割據傾向的鄭氏,鄭經次子鄭克塽率衆歸順。1684年,清政府設立台灣府,隸屬福建省管轄。1885年,改設台灣為行省。

  據1953年台灣戶籍統計,當時戶數在500戶以上的100個大姓中,有63個姓氏的族譜上記載其先祖來自河南“光州固始”。宋、明、清時期,陸續有大批福建人來到台灣,於是形成“光州固始”的祖根認同。這些閩、粵移民開荒種地,使台灣成為農業新區,向大陸提供稻米、蔗糖等物產,台灣遂有“糖穀之利甲天下”〔4〕的美名,成為中國之“寶島”。今天在台灣的各民族中,漢族人最多,約占全省人口的95%,絕大多數的台灣人使用漢字、說漢語,“國語”(普通話)流行全島。閩南人、客家人使用的閩南話、客家語,也是從大陸傳過去的。

  甲午戰後的《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國際協定,明確宣示台灣是中國領土。1943年12月1日,中、美、英三國共同發表《開羅宣言》,1945年7月26日,中、美、英三國,後有蘇聯加入,四國合簽《波茨坦公告》,均明文要求日本應把東北、台灣、澎湖列島歸還中國。1945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投降。中國人民經過浴血抗戰,戰勝日軍,使台灣回歸祖國懷抱。自元朝以來,除荷蘭殖民者與日本侵略者短暫占領過台灣外,中國政府一直行使台灣的管轄權,享有台灣的領土主權。

  二、難以動搖的信念

  1949年,國民黨在內戰中失敗,蔣公率餘部退據台灣,使兩岸再度分離。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兩天後美國總統下令派遣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1954年12月2日美與台簽訂《共同防禦條約》,將台灣置於其“保護”之下,強化了分離。回頭看,如無美國干涉,台灣當年很可能被收復,今天也就沒有這個話題。

  台灣自古屬於中國,國際公約無不認同。兩岸同宗同源,同文同種,血濃於水一家親。中國人民自古崇尚統一,統一時間遠遠大於分裂時間。早日實現民族統一,不僅是全中國人民包括台灣同胞的共同心願,也是全世界一切愛好和平的人民和國家的共同願望。“台獨”如不改弦更張,兩岸如不儘早統一,何以告慰於列祖列宗?何以自解於子孫後代?今天的中國政府和人民決不能讓台灣分離出去。這個信念堅如磐石,不可動搖。

  早在上個世紀五十年代,中央政府就曾設想過用和平方式解決統一問題。1955年5月31日,周恩來總理在全國人大常委會第15次擴大會議上表示:“中國人民解放台灣有兩種可能的方式,即戰爭的方式與和平的方式。中國人民願意在可能的條件下,爭取用和平的方式解放台灣。”1956年1月30日,周恩來總理在二屆政協常務委員會上所作的工作報告中,提出了“為爭取和平解放台灣,實現祖國的完全統一而奮鬥”的號召,闡明了中國共產黨“不咎既往”“立功受獎”的寬大政策,宣布:“凡是願意走和平解放台灣道路的,不管什麼人,也不管他們過去犯過多大罪過,中國人民都將寬大對待,不咎既往。”〔5〕

  1956年4月,毛澤東主席提出了“和為貴”“愛國一家”“愛國不分先後”的政策,勸告台灣當局拋棄“孤立自處”“以島建國”〔6〕的錯誤理念。這些講話和政策,深得民心,打消了不少僑居海外的著名人士和國民黨將領的疑慮。一批批台灣國民黨官兵拋棄既有待遇,駕機返回祖國大陸,或乘艇或泅水渡海歸來。1953年春至1969年期間,返回祖國大陸的蔣軍官兵多達百餘人。1965年7月,李宗仁先生從海外歸來。他位尊名重,其歸來產生了莫大影響,也反映了大勢所趨、民心所向。

  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關係,美國宣布廢除美台《共同防禦條約》,美軍第七艦隊退出台灣海峽。與此同時,台灣海峽兩岸人民、港澳同胞以及海外僑胞,都期盼攜手合作,共興中華。在此背景下,中國政府本著尊重歷史、尊重現實、照顧各方利益的原則,再次表達了和平統一的誠意。1979年1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台灣同胞書》,宣告中國政府和平解決台灣問題的大政方針,同時停止炮擊金門,籲請兩岸和議。

  1981年9月30日,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關於台灣問題的講話,闡明實現和平統一的九條方針政策,簡稱“葉九條”,明確表示:國家實現統一後,台灣可作為特別行政區,享有高度自治權;台灣現行社會、經濟制度不變,生活方式不變,同外國的經濟、文化關係不變;台灣當局和各界代表人士,可擔任全國性政治機構的領導職務,參與國家管理;歡迎台灣工商界人士回祖國大陸投資,興辦各種經濟實體,保證其合法利潤和權益;建議國共兩黨舉行對等談判,實行第三次合作,實現統一大業。

  1982年1月11日,鄧小平明確提出“一個國家、兩種制度”,在國家實現統一的前提下,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台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1983年6月26日,鄧小平會見美國大學教授楊力宇,闡述了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的具體構想,簡稱“鄧六條”。〔7〕

  1990年台灣成立海峽交流基金會(簡稱海基會),1991年大陸成立海峽兩岸關係協會(簡稱海協會)。1992年海基會與海協會達成兩岸均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重要共識,後來稱之為“九二共識”。

  1995年1月30日,江澤民發表《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講話,提出了八項主張,簡稱“江八點”。〔8〕

  2005年3月14日,第十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高票通過《反分裂國家法》,以法律形式明確了一個中國的原則。

  2008年12月31日,胡錦濤出席紀念《告台灣同胞書》發表30周年座談會,就推動兩岸關係開創新局面提出六點意見,簡稱“胡六點”。〔9〕

  2017年10月18日,習近平在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指出:我們堅持“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方針,推進和平統一進程。我們絕不允許任何人、任何組織、任何政黨、在任何時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塊中國領土從中國分裂出去。習近平連用六個“任何”,斬釘截鐵,字字千鈞。

  2021年11月,中共十九屆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黨的百年奮鬥重大成就和歷史經驗的決議》說,習近平就對台工作提出的一系列重要理念、重大政策主張,“形成新時代黨解决台灣問題的總體方略”,隨後中共二十大報告重申了這項總體方略。2023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了支持福建省建成為海峽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文件。

  由上可見,大陸為和平統一台灣,幾十年來持續努力,表現了極大的耐心和誠意,也顯示統一台灣的意志堅定不移。台灣政要往往以“中華民國在台灣”為旗號,為“台獨”張目。其實,“中華民國”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前就已經腐朽了。在民衆看來,國民黨晚期宣傳的“三民主義”,不再是“民族主義、民權主義、民生主義”,而是“民生凋敝、民怨鼎沸、民變蜂起”了〔10〕“官有三民主義,民無一日三餐”“稅多如牛毛,民苦似黃連,三民成空話,怨聲滿人間”。抗戰勝利後,國民黨軍隊到解放區的“接收”變成了“劫收”,是“五子登科”(搶條子<黃金>、房子、女子、車子、票子)、“三洋開泰”(捧西洋、愛東洋、要現洋)。百姓說:“想中央,盼中央,中央來了更遭殃!”〔11〕廣大民衆對國民黨中央政府的期望變成了失望。這時的“中華民國”,“無可奈何花落去”〔12〕,在1949年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禮炮聲中,完結了使命,身不由己地進入了“歷史博物館”。國民黨搞了20多年的“三民主義”,并未能使中國人民真正“站起來”,而實現這個歷史轉變的,則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建立揭開了中華民族的新篇章。而台灣政府卻“拖以待變,以拖求獨”。這一“拖”幾十年過去了!放眼看,當今世界上,有哪一個主權國家允許自己的一個省份游離在外70多年?沒有。當然,我們并不否認台灣陸續已有一些方面處於先進狀態,但是,這不能成為“台獨”的理由。分裂,畢竟是背離民族良知,拂逆民族意志,造成民族內耗,使親者痛、外人快。此乃民族大義,理當明鑒!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