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6月13日電/據新華社報導,“在遠離家園的城市里/用靜默的方式/學會凝望異鄉的土地/生命回黃轉綠/傷口漸漸愈合/一個故事葱蘢了一片風景……”
翻看30多年前自己寫下的文字,作家柳冬嫵仿佛又回到曾經南下廣東打工時的青澀歲月。
不久前,一個名為“勞動者的星辰:打工文學回顧展”的展覽,在廣東東莞展覽館拉開帷幕。包括柳冬嫵的詩集在內,泛黃的雜誌、文件、照片、報紙共同陳列,串聯起打工文學從“草根呐喊”到“文學品牌”的蛻變之路。
改革開放40餘年來,在機器的轟鳴聲中,東莞孕育出一片獨特的文化綠洲。紛至沓來的上億奮鬥者用文字、影像與舞台記錄時代脈搏,描繪出中國工業化浪潮下的文藝樣本。
從“世界工廠”到“打工文學”高地
從來到東莞工廠打工,到在東莞一個鎮里的報紙當編輯,後來成為打工文學雜誌《南飛燕》主編……如今,柳冬嫵已經是廣東省文藝評論家協會副主席、一級作家、打工文學研究專家,曾主持完成國家社科項目《打工文學的整體觀察》。他感慨道:“打工文學不僅是一部遷徙史,更是一部用血淚與希望澆築的情感史詩。”
幾十年來,與柳冬嫵一樣,來到東莞尋找夢想和改變命運的打工青年數不勝數。
1978年7月,港商投資的全國首家“三來一補”企業太平手袋廠落戶東莞,開啟了波瀾壯闊的“打工”時代。有數據統計,改革開放以來,超過兩億人次在東莞工作生活過。其中,不少抱有文藝情懷的青年,白天在流水線上揮灑汗水,晚上在出租屋、小飯館埋頭寫作,催生了一種獨特而新穎的文學樣式——打工文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