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文學以打工者書寫打工生活為核心特徵,真實記錄了改革開放後打工者的生存狀態,開創了具有鮮明時代特色的文學表達方式。從廠報、鎮報、日報到文聯,東莞建立了一系列平台來展示、扶持打工文學,並對打工作者們進行發掘、培養,推薦作品到更高的平台。
數十年間,東莞湧現了王十月《國家訂單》、鄭小瓊“打工詩歌”、丁燕“工廠三部曲”、洪湖浪《牛小米外企打拼記》等一批代表性作家和作品。這些來自各行各業的勞動者,見證著“努力就有可能”的時代巨潮。
“在這個群體中產生一批打工作家,在廣東最早出現打工文學現象,是歷史的必然。”在柳冬嫵看來,這正是新時代大眾文藝的生命力所在,“當波瀾壯闊的打工潮進入我們的視野,我們的寫作不得不與之產生持久而深刻的呼應。”
時光荏苒。40多年間,東莞從“世界工廠”成長為“製造名城”,社會巨變為廣大外來務工人員中的創作者,始終提供了廣闊的創作土壤和豐厚的創作素材。而這些創作者也始終保持與城市、國家、時代的同頻共振,用文字記錄帶著工作、生活現場溫度的心路歷程。
曾經在流水線上寫出散文《鐵·塑料廠》的鄭小瓊,如今已是廣東文學館副館長、廣東文學院副院長,但她依然將東莞作為自己創作的根源地之一。她說,從“三來一補”的代加工,到如今高科技產業的崛起,東莞產業鏈條的不斷完善升級,城市、人口也快速變化,這些都成為她最近幾部小說的創作背景。
近年來,新時代大眾文藝視野下的“素人寫作”呈現蓬勃發展的態勢。在送外賣的間隙寫下生活酸甜苦辣的“外賣詩人”王計兵、在生活的困頓中依然記錄下自己對生活思考的家政工範雨素、以快遞員的視角關注日常的點滴和工作的甘苦的胡安焉……從線下到社交媒體,普通人用文字記錄生活、表達觀點,正在打破傳統作家與讀者之間的界限。“創造力並非一些人的專利,所有對生活懷著好奇和熱情的人,他們的生命力、感受力、想象力都有可能成為藝術。”廣東省作家協會主席謝有順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