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台北10月2日電/美中角力正進入微妙轉折,台灣恐意外成為犧牲品。美國德州山姆休士頓州立大學政治系副教授翁履中2日在臉書發文指出,美國總統特朗普為鞏固農業州選票,準備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與大陸領導人談判,要求北京恢復大量採購美國大豆,甚至不惜動用關稅收入補貼農民。當特朗普用選票衡量國家利益,大豆的重要性恐在政治現實中超越半導體,台灣若繼續沉默,將難逃被“軟土深掘”的命運。
翁履中表示,特朗普近日表示,將於亞太經合組織(APEC)峰會期間要求中國大陸恢復大量購買美國大豆,並強調若中國大陸因談判原因拒買大豆,將動用關稅收入支援美國農民。消息一出,大豆期貨一度上漲近2%。
翁履中說,從資料中可以看到,中國大陸是全球最大的大豆買家,去年美國出口至中國大陸金額超過120億美元,但今年新行銷季迄今,中國大陸尚未採購任何美國大豆,創下1999年以來首見。共和黨農業州選民對此高度關切,特朗普則把矛頭指向拜登政府,批評現任政府無力兌現第一任期的中美貿易協議。
然而,這波大豆議題背後也牽動台灣敏感神經。翁履中指出,近來華府對台動作引發不安,7月美方拒絕賴清德過境紐約,9月又暫緩一項超過4億美元的軍援計劃;更有外媒報導,北京向美方施壓,要求將“不支持台獨”改為“反對台獨”。同時,美國商務部長曾公開要求台灣將更多晶片產能轉移至美國,遭台北拒絕,顯示談判拉鋸激烈。
翁履中點出,美國政府內部近期也浮現“戰略收縮”的聲音,有政策備忘錄建議重回“現代版門羅主義”,將重心放在美國本土安全與西半球,而非印太地區。這種轉向使美中台間的力量平衡更不確定。
翁履中表示,對特朗普而言,政治算盤極為單純,誰能帶來選票、誰能施壓,他就會回應。美國農民有強大的遊說與政治影響力,能逼迫政府出手;但台灣缺乏能撼動美國國內政治的槓桿,僅能依靠華府善意與國際輿論。“在交易式政治下,半導體的戰略價值,不如大豆背後的選票價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