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華大學通識中心講座教授杜紫宸。(中評社 資料照) |
中評社台中10月1日電(記者 方敬為)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宣示,在任內會確保台灣生產的四成晶片製造回流至美國,最終目標是“美台晶片生產五五分”。中華大學通識中心講座教授杜紫宸接受中評社訪問表示,美國此刻拋出晶片產能轉移,符合其美國利益的一貫脈絡,當中台海的風險因子就是考慮要素之一,美國要設法掌握關鍵供應鏈。
杜紫宸說,不過美方縱使有表態,並對台灣、台積電構成政治壓力,但從實務而言,短期內將台灣晶片產能大舉遷入美國是辦不到,可能性近乎於零,目前看起來比較接近政治宣示,接下來要看美國總統特朗普有無進一步相關言論,才能確知美國實際作為及更明確的發展方向。
杜紫宸,交通大學管理科學系學士、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曾任資策會市場情報中心主任、第三波資訊總經理、八風科技董事長、宏碁電腦軟體事業群總經理、工研院產經趨勢中心主任、商業發展研究院副院長、工研院競爭力研究中心主任、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理事長等職。
美國財政部長貝森特(Scott Bessent)9月24日接受《福斯財經新聞網》專訪時表示,台灣生產了全球99%的先進晶片,從風險管理角度來看,有戰略與經濟上的風險,因此必須把30%至50%的產能帶回美國或美國的友邦,例如日本或中東國家。相關說法引起討論。
美國商務部長盧特尼克(Howard Lutnick)也在27日受訪時重申,在中國威脅攻打台灣狀況下,他會在任內確保四成晶片製造回流至美國,最終目標是美國與台灣各製造五成美國所需晶片,也就是美台生產各半,五五分。
對於美國產經官員接連對台灣晶片產能分散作出表態,杜紫宸表示,他看起來比較偏向政治宣示,具體的政策可行性還有待商榷。這些官員說歸說,但從實務來看,是不可能的事情,美國希望台灣40%的晶片產能遷到美國本土,不是政治宣示這麼簡單,而是一個相當浩大的工程,牽涉到長期的人才培育、巨額資本支出與產業生態的重新建構,不是短期可以靠政策口號填補的缺口。
他指出,事實上,當前全球先進製程密集在台灣製造,台灣對尖端邏輯晶片生產集中度高達九成,這種結構性優勢不是靠幾年補助就能翻轉的,保守估計,如果要照美方經濟部門設定的目標,美國要建立起40%的全球高階晶片產量,可能至少需要20年以上的時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