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拍攝的神舟十九號乘組掛上了“歡迎隊友”條幅。(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7月15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從太空返回兩個多月後,神舟十九號航天員蔡旭哲、宋令東、王浩澤日前在中國航天員科研訓練中心首次與媒體和公眾正式見面。183天太空駐留、88項空間科學與技術實(試)驗、3次出艙活動……神舟十九號任務面臨哪些新的挑戰?完成了哪些新的任務?航天員乘組分享了他們駐留太空的經歷和感悟。
問:請問蔡旭哲,您先後執行了兩次飛行任務,有什麼新的感受和體會?
蔡旭哲:每次執行新的飛行任務,都不是上一次任務的簡單重復,而是向著更高層次的不斷跨越。
神舟十九號飛行任務,是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進入空間站應用與發展階段的第四次載人飛行任務,先後安排了88項空間科學與技術實(試)驗,覆蓋空間生命科學、微重力基礎物理等領域。我們乘組努力當好科研人員的“眼”和“手”,先後制備10餘種102個實(試)驗樣品,完成空間站管道檢測機器人的在軌試驗驗證,為空間站管道自動檢測奠定技術基礎;完成物體重量感知等多項測試,以及情緒狀態測試能力評估和流體物理實驗櫃、高溫材料實驗櫃內實驗樣品更換等工作。
問:首次出艙活動中,乘組成功處置了前期貨物出艙過程中載荷適配器意外卡滯問題,能否介紹一下這個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和挑戰?
蔡旭哲:出艙活動考驗著航天員的身體素質、心理素質、操作技術和應急處置能力。儘管在地面進行了反復練習,但到了太空以後,不會像在地面時那樣自如。出艙前,我們要進行服裝、出艙產品和工具等方面的準備,還要針對當次出艙任務完成在軌訓練和全流程演練。每次出艙任務的順利完成,是乘組一心、天地一體密切配合的結果,也是我們航天技術的一次展示。
關於處置艙外載荷適配器意外卡滯的問題,因為臨時接到出艙處置任務,時間緊、任務重,而且當時沒有專用工具,還涉及艙內航天員要首次用手動操控機械臂姿態,所以接到任務後,我們還是有一定壓力的。面對新挑戰,在準備過程中,地面團隊通過天地雙向視頻通話,給了我們詳細的指導。出艙當天,我們首先對艙外適配器的狀態進行了初步判斷,通過天地密切協同,我們使用臨時工具,對艙外載荷適配器進行了處置。處置成功後,我聽到耳機里傳來地面團隊的熱烈掌聲,當時我倍感振奮,也為航天員在載人航天中發揮的作用而驕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