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月球背面影像圖。(圖片來源:中國科學院) |
中評社北京7月10日電/據新華社報導, 月背是怎樣形成演化的?月背的南極-艾特肯盆地經歷過什麼?月球的正面和背面差距有多大?
2024年6月,嫦娥六號實現世界首次月球背面采樣返回,帶回1935.3克樣品。2025年7月9日,中國科學院發布嫦娥六號月球樣品最新研究成果,四項重磅研究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首次系統揭示南極-艾特肯大型撞擊的效應,讓人們得以瞭解月球背面的演化歷史,進一步揭開月球背面的神秘面紗。
月球科研重要方向!首次揭示南極-艾特肯大型撞擊效應
月球是離我們最近的星體,人類從未停止過對月球的探索。由於引力和位置關係,月球永遠衹有一面正對著地球,另一面到底什麼樣,仍有大量未解之謎。
在中國實施嫦娥六號任務之前,人類所有月球采樣任務獲得的樣品均來自月球正面,科學界對於月球背面的認識主要基於遙感研究。
“嫦娥六號樣品的系列成果,首次系統揭示了南極-艾特肯大型撞擊效應。”中國科學院院士李獻華告訴記者,月球背面最重要的地質單元就是南極-艾特肯盆地,其形成時的撞擊能量大約相當於原子彈爆炸的萬億倍。這種大型撞擊到底對月球演化會造成怎樣的影響,是未來月球科學研究的重要方向。
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是月球上最古老、最大的撞擊遺跡,由小天體撞擊月球背面產生。直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人類才真正確定了月球南極-艾特肯盆地的形態、大小和內部起伏情況。但由於沒有樣品,人們對它的瞭解十分有限。
中國科學院副院長何宏平介紹,接收嫦娥六號月球樣品後,中國科學院發揮體系化建制化優勢,全力組織科研攻關,搶占空間科學領域科技制高點,科研人員協同奮進,產出了一系列高水平研究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