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嫦娥六號月壤研究成果上新
http://www.crntt.hk   2025-07-14 11:07:51
科研團隊向超導磁力儀中放置月壤樣品。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供圖
  中評社北京7月14日電/據中國青年報報導,大約42.5億年前,月球形成初期,一顆直徑約200公裡的天體撞擊月球南極,形成了一個直徑約2500公裡、深度達百公裡的岩漿池,這就是現在月球背面的南極-艾特肯盆地,也是月球三大構造單元之一。

  鬥轉星移,隨著岩漿池冷卻結晶,諸如橄欖石、輝石等重的礦物沉到底部,形成下月幔;長石等輕的礦物則浮到頂部,形成月殼。這里形成了月球上特定的岩石——南極-艾特肯撞擊熔岩,被科學家命名為南極-艾特肯蘇長岩。

  撞擊導致下部的月幔發生熔體抽取、變得“非常貧瘠”“極度虧損不相容元素和水”。理論上說,“極度虧損”這些物質的月幔是不會再熔融的。但約28億年前,月球內部活力突然增強,觸發月幔產生熔融,從而引起了火山噴發。火山噴發的熔岩記錄下了這次月球內部活力增強的事件。

  “這就是我們所說的‘大撞擊理論’和‘岩漿洋理論’。”在中國科學院7月9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吳福元生動描繪了月球演化進程。當天,他還公布:我國科研團隊利用嫦娥六號采回的月球背面樣品取得的4項最新研究成果,以封面文章形式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自然》雜誌。

  這4項研究分別揭示了月背岩漿活動、月球古磁場、月幔水含量及月幔演化特徵,首次為人類揭開了月球背面的演化歷史,取得多個“首創性”的關鍵進展。

  此前,科學界對於月背的認識主要基於遙感研究。“如今我國科學家從嫦娥六號月球樣品中獲得的一系列重要發現,正不斷顛覆和刷新人類對月球的認知。”中國科學院院士王赤說。

   “嫦娥”發射升空前,科研計劃已“上線”

  長期以來,人類都對難以企及的“月之暗面”充滿著好奇,科學家們也在不懈探索月球“二分性”之謎。

  與地球類似,月球自內向外分別由月核、月幔與月殼構成。但月球的正面和背面差異巨大:正面相對平坦,有廣闊的玄武岩平原;背面則高地遍布,月海稀少……月球“二分性”就是指其正面和背面在形貌、成分、月殼厚度、岩漿活動等方面存在顯著差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