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9月17日電/據新華社報導,清晨6點,庫布其沙漠邊緣泛起微光。54歲的治沙人張喜旺踩著晨露走進沙地,他彎腰撿起一截幹枯的沙蒿,指尖在沙粒間摩挲:“十年前,這裡刮起風來,沙子能埋到膝蓋。現在,腳下的沙裡都能攥出潮氣,去年種的沙柳冒出了新枝。”
他身後,成片的光伏板在朝陽下泛著光芒,板下的苜蓿草隨風搖曳,這幅“沙、光、草”共生的圖景,正是中國治沙模式不斷優化的生動縮影。
9月16日至17日,第十屆庫布其國際沙漠論壇在內蒙古自治區鄂爾多斯舉辦,來自中國、沙特阿拉伯、蒙古國、巴西等國家和地區的260餘名代表齊聚一堂,共同探討荒漠化防治議題。各國代表認為,中國防沙治沙經驗為全球生態治理提供了關鍵助力。
過去,中國西北長期黃沙肆虐,沙塵暴頻繁侵襲,沙化土地不斷擴張,嚴重威脅生態安全。面對這一挑戰,20世紀70年代末,中國毅然開啟治沙征程。
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唐芳林介紹,“三北”工程是其中標誌性項目,該工程地跨中國北方13個省777個縣,建設期為1978年至2050年,是全球規模最大、歷時最長的生態工程。
經過40多年努力,“三北”工程累計造林保存面積達4.8億畝,森林覆蓋率由1977年的5.05%提高到13.57%。
除“三北”工程外,京津風沙源治理、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重點生態工程相繼實施。經過長期治理,中國可治理沙化土地的53%得到有效治理,在全球率先實現土地退化“零增長”、荒漠化和沙化土地實現“雙縮減”,重點治理區實現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科技創新是中國治沙模式不斷發展的核心動力。在長期治沙實踐中,科研人員和治沙工作者研發出一系列先進治沙技術和方法。
寧夏中衛的麥草方格治沙技術堪稱經典。將麥草扎成方格鋪在沙地上,如同給沙漠編織了一張巨大的防護網,有效固定流沙,降低風速,為植被生長創造了條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