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網評:晉祠泉復流彰顯生態建設之功
http://www.crntt.hk   2025-08-22 16:35:53
  中評社北京8月22日電/網評:晉祠泉復流彰顯生態建設之功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鐘超

  “懸甕之山,晉水出焉。”晉水,即今日之晉祠泉,位於山西太原晉祠內。今年暑期,一個令人關注的現象出現:曾經斷流數十年的晉祠泉,首次實現了入夏後持續不幹涸。監測數據顯示,截至7月底,晉祠泉域出水量最大的難老泉,已連續自然出流332天,水位高於泉口1.23米,實現穩定復流目標企踵可待。

  晉祠泉的復流過程,是生態環境系統性修復成效的有力證明。晉祠泉古稱晉水,是汾河中游右岸由岩溶大泉溢流形成的一條支流。為開發泉水,在春秋戰國時即形成晉水渠系,史稱智伯渠。智伯渠遺跡是中國現存年代最早的灌溉渠道之一。然而,自20世紀60年代起,晉祠附近大量鑿井提取岩溶地下水,致泉水流量逐年減少,1994年晉祠泉徹底斷流。黨的十八大以來,隨著國家層面將生態文明建設提升至戰略高度,當地開始實施嚴格管控,劃定地下水超采區,開展關停超采水井的“關井壓采”工作,並推進泉域水資源置換工程,以替代地下水依賴。近年來,這些綜合治理“組合拳”成效逐步顯現,晉祠泉域地下水位開始持續回升。到2023年5月14日,難老泉首次實現自然出流。

  晉祠泉的復流,從小處看只是一汪古泉復湧,但把它放進更大的坐標系,就能讀出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決心之堅、推進之力、成效之顯。自然環境是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石。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著力推動生態保護和修復、提升生態系統的質量和穩定性,是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必然之舉。

  從實踐來看,一個又一個生態保護與修復案例,繪就了“美麗中國”的實景圖。太湖曾經布滿藍藻,經過10年治理,如今碧波重現;滇池返清是昆明人多年樸素的願望,環湖截污、濕地修復後,紅嘴鷗回到城市上空;長江推行“十年禁漁”政策,刀鱭、江豚重新現身江面……這些典型案例,共同說明了一個樸素的道理:生態保護和修復是一個系統工程,只要治理方向正確、措施得當、持之以恒,生態系統就能逐漸得到自我修復。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