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9月10日電/從集成電路、工業母機到“嫦娥”落月、“天和”駐空,再到超導量子計算機、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等,“十四五”以來,中國新興產業和未來產業不斷升級和發展壯大,推動新型工業化持續走深走實,取得新的歷史性成就。
在國新辦9月9日舉行的“高質量完成‘十四五’規劃”系列主題新聞發布會上,工信部部長李樂成在介紹“十四五”時期大力推進新型工業化、鞏固壯大實體經濟根基有關情況時表示,“製造業是國家經濟命脈所系,是立國之本、強國之基。5年來,我們的‘國本’是不是更強了,‘家底’是不是更厚了,各方面都很關注。”
據李樂成介紹,2020—2024年,我國製造業增加值從26.6萬億元增長到33.6萬億元,預計整個“十四五”期間製造業增加值增量達到8萬億元,對全球製造業增長貢獻率超過30%。製造業增加值占全球比重已接近30%,總體規模連續15年保持全球第一。
取得成就的第一動力是創新。李樂成介紹說,5年來,我國創新投入穩步提升,規模以上製造業企業研發經費占營業收入比重超過1.6%,570多家工業企業入圍全球研發投入2500強。“嫦娥”落月、“天和”駐空、“北斗”組網,C919大飛機實現商飛,“愛達·魔都號”大型郵輪建成運營,CR450動車組成功下線,體外膜肺氧合機(ECMO)填補了國內空白,澤布替尼等腫瘤治療新藥成為全球公認的“明星產品”,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領域取得了一批在世界上“數得著”“叫得響”的創新成果。
人工智能近年來成為全球科技競爭的關鍵領域。“將AI部署到工廠對中國在全球製造業中的競爭力未來有多重要?”面對《華爾街日報》記者的提問,工信部副部長張雲明表示,“我們深知,對於實現新型工業化這一關鍵任務,發展人工智能是必答題而非選擇題。”
張雲明說,下一步,中國要做強產業供給,加快高端算力芯片、工業多模態算法、軟硬件適配等技術攻關,加快打造高質量數據集,築牢產業底座。推進智能體開發部署,發展人形機器人、腦機接口等人工智能終端產品。研究出台“人工智能+製造”專項行動實施方案,部署重點行業、重點環節、重點領域智能化轉型任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