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中國戲曲學院為為基層戲曲演員蓄力
http://www.crntt.hk   2025-08-12 17:23:09
  中評社北京8月12日電/據人民網報導,“演員在舞台上流的眼淚,是自己的還是角色的?”中國戲曲學院老師的提問,一下子把來自河南登封民營劇團的董勝利問愣了,他仔細琢磨著,似乎一下子想通了好多舞台上的事兒。董勝利常年在農村演出,經常一天演3場,光去年一年就演了677場。一天下來,洗洗臉,吃罷飯就睡覺了,啥也顧不上想。在中國戲曲學院的進修學習,確實讓他開了眼界。

  由中國戲曲學院與河南李樹建戲曲藝術中心聯合舉辦的首屆表演進修班中,還有32位像董勝利這樣的基層戲曲演員。他們沒有受過正規訓練,從小跟著村里的劇團邊學邊演,模仿戲曲視頻排大戲,有的演員甚至是第一次來北京,更未曾想過能踏入高等學府學習。這一次,他們可以挺直胸脯,自豪地說,我是一名戲曲演員。

  “戲曲演員”四個字,沉甸甸的,它不僅是一個職業,一份生計,更是一項事業,一種追求。在古代,“伶人”長期處於社會底層,得不到尊重。雖然近代以來,戲曲演員的境況得到顯著改善,但一些人還是抱以偏見,認為他們只是“唱戲的”,尤其是草根戲曲演員,被視作娛樂化的、搞氣氛的,沒有得到應有的尊重。豫劇演員李樹建對此有著深切的體會。他總能想起20多年前豫劇團最艱難的那段歲月。為了籌措路費參加展演,還在住院的李樹建拖著病體給人抬棺哭墳,他邊唱《清風亭》邊流淚,人們只以為他演得動情,可誰又知道他心里的委屈。

  身體的勞累、經濟的拮據不是最苦的,最苦的是沒有目標,沒有認同感。上世紀80年代,在中國戲曲學院的兩年旁聽進修學習,給李樹建帶來質的飛躍。不僅是表演技藝和藝術視野上的,更是身為演員的尊嚴與信念。曾經淋過雨,更願意為年輕演員們撐把傘。如今身為中國劇協副主席,李樹建一直有一個夢想:讓更多來自廣袤大地的基層戲曲演員能夠走到戲曲學府學習。

  放眼農村,地方戲仍有深厚的觀眾緣。節假日的一台大戲,甚至能吸引幾萬人前來觀看。民營劇團就像毛細血管,抵達了基層文化生活的“末梢地帶”。在豐收慶典、紅白喜事、禮俗儀式等場合,擺一場戲熱鬧熱鬧,不僅是文化休閑,更是情感的溝通和精神的滋養,在潛移默化中,也發揮著和諧鄉里、延續文脈的作用。

  民營劇團的演員大多為本地人,他們熟悉本地方言、民俗與觀眾喜好,劇目更加靈活,表演更加通俗,與鄉親們也走得更近。但受限於文化水平與創作能力,很多表演不甚講究,劇目多是“老戲重演”,吸引不了年輕觀眾。長此以往,一些散落在各地的民間稀有劇種面臨後繼無人的困境,鄉村戲曲文化生態難以形成正向循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