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浩如煙海的僑批承載著海量信息,是華僑文化遺產中重要的一部分,曾被國學大師饒宗頤贊譽為‘僑史敦煌’。”中國華僑歷史博物館副館長寧一向記者表示,僑批雖已成了歷史記憶,僑批文化卻歷久彌新,人們可以通過僑批回望“從前慢”的生活方式,感悟老一輩海外僑胞艱辛的創業史和深沉的家國情。
在寧一看來,當前僑批傳承保護的模式不斷推陳出新,助推僑批走進大衆視野,成為可感知、可參與的文化符號。“以僑批為主題的文藝作品和文創產品實現了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沉浸式展覽及互動活動讓觀衆與僑批深度‘對話’,數字技術的廣泛運用讓僑批得到更好的留存和保護。”
“要讓僑批文化遺產煥發新的生命力,相關僑批收藏機構還需持續推進僑批征集工作,形成體系化、成套系的僑批資源,同時通過編目整理和數據庫建設等方式強化信息共享。”寧一說,此外,還要深化僑批的內容研究與價值挖掘,創新僑批與公衆互動的敘事模式,把僑批故事講得更加多元立體,讓更多人讀懂僑批,也讀懂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