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16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在廣州華僑博物館,有一塊紅底金字的漆木牌匾靜靜陳列。七個陽刻大字“華僑幸福通訊處”在斑駁漆面上依然清晰,蒼勁有力。這塊牌匾,見證了20世紀廣州鴉湖鄉華僑華人出海奮鬥的酸甜苦辣。它像一枚凝固的時間印章,訴說著海內外中華兒女跨越山海、心手相連的故事。
從這里寄出的家書,承載著親人間的思念;匯入的僑匯,支撐著千萬家庭的生計。走進廣州華僑博物館,看“華僑幸福通訊處”寄送相隔萬裡的濃濃鄉愁,傳承穿越時空的百年僑心……
“幸福”驛站傳僑音
不舍的淚語與聞訊的歡笑,交織成這座小小通訊處獨有的“幸福旋律”,譜寫著海外游子與故土親人之間綿延不斷的情感長歌
走進廣州華僑博物館四樓“記住鄉愁”展廳,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塊紅底金字、漆面斑駁的木質牌匾,上書“華僑幸福通訊處”七個字。它靜靜懸掛於展櫃中,開啟了“僑信印記”展區的序章。
時光在木匾的漆面上留下斑駁,仿佛講述著一段段塵封往事。在信紙傳情、銀票寄思的年代,多少僑胞家屬曾懷揣牽掛,踏入“華僑幸福通訊處”的大門,期待著一封來自遠方的家書、一筆支撐生活的僑匯。
1932年,“華僑幸福通訊處”由廣州市白雲區鴉湖鄉華僑幸福會創辦,專門為海外僑胞處理匯款與書信業務。當時,鴉湖鄉已是遠近聞名的僑鄉。至1933年,鴉湖鄉籍的旅外僑胞已逾5000人。他們在異國他鄉艱苦創業,但始終心系故土、情牽親人。為了便利僑胞寄送書信與僑匯,幸福會在廣州抗日西路購置物業,設立通訊處,成為連接海內外的重要紐帶。
不舍的淚語與聞訊的歡笑,交織成這座小小通訊處獨有的“幸福旋律”,譜寫著海外游子與故土親人之間綿延不斷的情感長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