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7月22日電/據新華社報導,當地時間21日,在遙遠的巴西,一本譯自中國作家魯迅作品《呐喊》的新書在大小書店上架。譯者是巴西漢學家喬治·西內迪諾,他更喜歡人們稱呼他的中文名:沈友友。
分處兩個半球,遠隔萬裡之遙,那麼遠又這麼近。因著特別的緣分,沈友友跨山越海來到中國,定居澳門,不斷用手中的筆將中國故事講給葡語世界聽。
緣起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我四五歲時,家鄉納塔爾開了第一家中餐廳,我們一家人很喜歡,經常去。”沈友友說,這是他最早接觸的中國文化符號。當時,東亞文化已經在巴西形成一定傳播和影響,當地有了由其他語言轉譯的中國書籍,還有風靡世界的李小龍武術電影,以及美味中餐帶來的味蕾刺激,“但大多是直觀的、粗淺的接觸”。
沈友友形容自己對其他國家的文化有著“天生的好奇心”。大學畢業後,他從巴西東北部的家鄉來到首都巴西利亞從事外交工作。2004年,機緣巧合下沈友友結識了正在巴西訪學的北京大學副教授胡續冬,這給苦於無處系統學習中文的他帶來意外驚喜。
“我和其他學生去胡老師住的地方上課,學了10個月左右時間,學得非常快。”不久後,沈友友參與了中國外交部面向拉美和加勒比地區舉辦的體驗課程,兩周時間他走訪了北京、甘肅、上海和福建。
回憶起那段經歷,沈友友說:“活生生的中國,那麼遼闊,很多有意思的風俗。”他將中國各地文化比作一塊塊多彩的馬賽克,每塊都有自己的個性,但又不離一條主軸。
在拿到漢語水平考試(HSK)最高等級後,沈友友開始在北京大學攻讀碩士學位,2012年畢業。他說:“從有了中文名開始,我好像在全新的文化語境里重新出生,開始迅速成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