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西夏陵,申遺成功是新的起點
http://www.crntt.hk   2025-07-17 16:47:30
(圖片來源:國家文物局)
 

  在賀蘭山東麓,散落著一個個巨大的錐形土堆,在峰巒叠嶂的映照下顯得雄偉壯麗——這就是西夏陵,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跡保存最為完整的陵墓之一。

  直到上世紀70年代,西夏陵的神秘面紗才被逐漸揭開,宏闊的地面建築、精巧的出土文物,無不彰顯著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豐富內涵。

  中原文化是西夏陵的“底色”。明代《弘治寧夏新志》稱西夏陵模仿了河南鞏義宋陵。西夏陵的門闕、神道等規制、布局與宋陵基本一致,出土的石質頭像也與宋陵同類文物如出一轍。近年來在西夏陵稍北發現了西夏瓷窑遺址,出產瓷器與宋代景德鎮湖田窑的精細白瓷極為相似,素面薄胎,通透瑩潤。陵區內還出土了大量唐宋錢幣,以蓮花、牡丹為主題的紋飾隨處可見。實際上,除了學習宋代制度,西夏陵也有不少唐代文化的烙印。西夏陵出土的力士碑座就是典型案例,面目渾圓、獠牙外露,與唐代帝陵石刻有著極為相似的氣質風格。

  當然,西夏陵對中原帝陵制度的因襲並非“依葫蘆畫瓢”,而是在繼承中發展。例如,雖然西夏陵在結構布局上與宋陵基本相同,但選擇將北宋帝陵較長的神道及其兩側的陳設範圍縮小,整體較為緊凑;西夏陵的地宮偏中軸線西側,陵台也不具備地宮上面封土的作用;地面建築還採取了佛教建築的一些技法,如將陵台設計成佛塔形制等,采擷所長,交融薈萃。

  由於西夏具有“溝通東西、貫通南北”的地理優勢,西夏陵也體現了周邊區域的文化因子,多元交融、匯為一體。西夏控扼絲綢之路主幹道,曾被譽為“絲綢之路上的神秘王國”。在西夏陵北端建築遺址中出土的3尊泥塑人像,曲發深目、鼻梁略聳,與文獻記載的回鶻人形象較為一致。

  申遺成功後,曾經陷入沉寂的西夏陵,一定會在文明交流互鑒中發揮更大作用。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