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夏陵出土的鎏金銅牛。(圖片來源:寧夏回族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 |
中評社北京6月7日電/據人民網報導,位於銀川市以西、賀蘭山東麓的西夏陵,以特殊的方式見證著近兩個世紀的西夏王朝歷史,濃縮了文化、藝術、宗教等多方面信息,展現了中華文明多元融合的壯麗篇章。
西夏陵是現存規模最大、等級最高、保存最完整的西夏文化遺存。1972年至1977年間,考古人員第一次對西夏陵進行系統調查和科學發掘,證實了《嘉靖寧夏新志》所載西夏陵處於賀蘭山之東。西夏陵的確認和發掘,推動了西夏考古的發展。
西夏陵的整體朝向為南向偏東,西北傍高山,東眺興慶府與黃河,背山面水、地勢高敞開闊,各座陵的空間軸線都與賀蘭山的某個山巒頂峰相關,借山勢襯托出陵墓建築的恢弘氣勢。西夏陵的選址充分利用自然地理的特點,選擇西靠賀蘭山的洪積扇高地,利用了乾燥少雨的氣候條件。陵區內有32處防洪工程遺址,是伴隨西夏陵不斷拓展的過程持續建造的。防洪墻主要以石塊堆砌,內填黃土,一般選擇在地勢較高的區域建造。排洪溝直接於地面向下開挖而成,有效避免和減少了山洪對陵區相關設施的衝刷破壞。
西夏陵的構成分為地面和地下兩部分。地下部分為墓道及墓室,所有的墓室均已遭毀滅性破壞,目前僅6號陵的地下部分經過考古發掘。地面部分基本呈中軸線對稱分布,有三面或四面圍合而成的陵城。陵城南側為月城,與陵城平面呈倒“凸”字形。陵城內設有獻殿、墓道、墓室、陵塔等,月城南側中軸線兩側有碑亭、闕台等。在陵城和月城之外,有4個角台,成為界定每座陵園範圍的標誌物。
西夏陵的布局結構和陵寢制度,從選址理念、陵園布局、建築形制、建築材料等方面,繼承了唐宋的基本特徵,並在此基礎上進行了再創造。比如,西夏陵結構單純,無下宮、後陵等;增設月城,將神道變短,縮入月城之中,石像生在神道兩側呈多列排放;角台、中心台等建築在其他時期帝陵中未見等。
碑亭在西夏陵的布局已制度化。每座陵一般為兩座或三座碑亭,有的大型陪葬墓也有碑亭。在西夏陵多座碑亭遺址中出土了大量碑石殘塊,包括西夏文和漢文。兩種文字的石碑並存,顯示出黨項族和漢族文化在西夏都具有重要的地位。殘存碑文提供了豐富的歷史信息,補充了歷史文獻的不足。通過碑文可以瞭解到西夏的君主世系、政治制度、經濟狀況、宗教信仰等方面的內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