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西夏陵,申遺成功是新的起點
http://www.crntt.hk   2025-07-17 16:47:30
西夏荔枝紋金牌飾。(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夯土保護是一道難題。不同於石構或木構建築,西夏陵的主體由黃土夯築而成,看似堅固實則脆弱。2000年首次對三號陵等陵區建築進行搶救性加固時,專家輾轉找到敦煌研究院,研發新技術——用手工夯制的土坯填補墻體空洞,再用高模數矽酸鉀溶液噴塗表面,如同給遺址披上一層透明“鎧甲”。

  過程中,化學試劑需要反復調整配比,用毛竹錨杆替代傳統鋼制錨杆也經歷了數次風沙考驗。還記得,2008年的一場沙塵暴後,剛修補的裂隙又被流沙填滿,大家頂著狂風重新加固。

  除了技術攻關,陵區的巡查和清理也很重要。近年來,動態監測系統投入使用,在周邊布設光纜線路,安裝攝像頭、激光雷達報警器等設備,實現視頻監控、入侵報警、出入口控制,同時能實時監測溫度、濕度等多項指標。每當雨季來臨,通過數據分析就能預測降雨對夯土含水量的影響,及時調整防護方案。

  科技助力的同時,保護理念也在升級。我們嘗試用3D打印技術復制殘損構件,用虛擬現實技術復原陵園原貌,甚至培養出能在夯土表面生長的“生物結皮”。遊客可以借助AR眼鏡“穿越”到西夏王朝,參與研學的孩子們可以在互動屏前拼陶片還原歷史場景。

  如今,9座帝陵、44座陪葬墓的本體加固已經完成,遺址不僅有了完備的防洪、安防、消防等系統工程,還建立了包含20萬條數據的文物數據庫。但這不是終點,遺址保護一直都有新的課題:如何利用微生物技術抑制鹽碱對陵墓的侵蝕?怎樣在開放參觀的同時減少陵區受到的人為影響?守護世界遺產,永遠在路上。

  北方民族大學中華民族共同體研究基地首席專家楊蕤:

  見證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融 


 【 第1頁 第2頁 第3頁 第4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