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3年,美國華僑李道強去信家中愛子。信中,李道強將路途平安的消息知會家人,叮囑妻子照顧孩子。此外,他談及乘船行經日本之時,船上同胞無一人上岸的故事。字裡行間,盡顯華僑對祖國時局的牽掛。
2024年8月,在廣州華僑博物館與江門市博物館共同舉辦“鴻雁傳家書 濃濃家國情”廣府僑批專題展上,這封書信原件正式與觀眾見面,觀眾因此有機會親自閱讀見證華僑華人在抗日戰爭時的真實心境。
如此的例子還有很多。“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廣府華僑在與家鄉親人的書信往來中時刻關注著家國時局的變化。1928年4月20日,美國華僑吉同在給家人的信中談到美國華僑正在籌集捐款,用以應對日軍幹涉;1934年,美國華僑雷華佐使用“拒日救國”專用信紙給兄弟雷華振寫信,上面印有“拒日救國”大字和“永遠不買日本貨、永遠不賣日本貨、永遠不賣東西給日本人、永遠不幫日本人做事”等字。
一封封字跡斑駁的信件、一件件留下歲月痕跡的展品,展現著對家與國的深情守望。在廣州華僑博物館,“僑韵”始終深厚、“僑心”依然真摯、“僑音”愈發嘹亮。
華僑精神永相傳
“鴉湖鄉‘華僑幸福通訊處’已成為一種文化象徵,它承載著華僑華人的集體記憶,傳承著百年華僑精神。借由博物館的平台,我們要把這份精神傳遞到未來”
“講好華僑歷史故事,是打開未來的一把鑰匙。”廣州華僑博物館館長羅興連表示:“鴉湖鄉‘華僑幸福通訊處’已成為一種文化象徵,它承載著華僑華人的集體記憶,傳承著百年華僑精神。借由博物館的平台,我們要把這份精神傳遞到未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