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7年,馬來西亞華僑曹氏托“華僑幸福通訊處”寄回家書:“寄銀壹萬元……聽長者教訓,莫閑游放蕩……”對孩子的關愛、對家庭的牽掛,凝聚在叮囑的話語之中。
僑眷陳印扶通過“華僑幸福通訊處”寄出兩封寫給父親的家書,字裡行間記錄著家國命運的跌宕起伏。第一封信中,他講述了1949年8月連平縣迎來解放。隨著土改推進,生活逐漸好轉,陳印扶的言語間滿是對新生活的期望。第二封信中,他追憶抗戰時期的苦難歲月——母親與弟弟慘遭日軍殺害,家破人亡,妻離子散。而今,他已重新成家,育有子女。信末,他懇切請求父親寄來照片或歸家團聚。
通訊處門前,曾懸有一副意味深長的對聯:“幸會同堂,桑敬梓恭,東道何須分主客;福沾有地,熙來攘往,滿門誰不是鴉湖。”短短數十字,道盡僑心所系。身處異鄉,深厚的鄉情讓鄉親一見如故、親如一家。無論身在何方,僑胞始終與親人故土心手相連,正是這份不改的赤子情懷,讓“華僑幸福通訊處”成為僑界記憶中的溫暖港灣。
“華僑幸福通訊處”收發的一張張僑批,把“幸福”傳遞到千家萬戶。在通訊不便的年代,它以質樸的方式,傳遞著游子牽掛與桑梓深情,詮釋出其名“幸福通訊處”的含義。
字裡行間顯僑心
傳遞僑心,廣州華僑博物館鄭重接過歷史的接力棒。一件件展品,體現著僑胞對家與國的深情守望
傳遞僑心,廣州華僑博物館鄭重接過歷史的接力棒。2020年8月31日,在廣州市人民政府僑務辦公室指導下,白雲區鴉湖鄉幸福會華僑服務中心將“華僑幸福通訊處”漆木匾、20世紀初期保險櫃、僑批匯票等珍貴藏品正式捐贈廣州華僑博物館。
廣州華僑博物館為這批文物量身打造了展櫃與玻璃罩,設專人每日巡查,並將其設於基本陳列第四部分“僑信印跡”單元的重要位置,作為重點文物著重介紹。木匾之下,鴉湖鄉的保險櫃、僑批原件、華僑匯票等等一一陳列。僑批作為廣州華僑博物館館藏的特色珍品之一,勾勒出華僑華人下南洋、奔美洲、寄銀養家、報效桑梓的清晰軌跡。
“現父一路平安抵到檀香山埠……然後再付銀信報及到埠可也;到日本國時,故所以我同胞個個遵守國難,同胞個個並無有一個人上日本國,但我們要抵制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