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6屆香港國際醫療及保健展上的AI康複治療機器人。(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7月7日電/據新華網報導,近年來,由於人工智能迅猛發展,加之社會老齡化程度加深,具有護理、喂飯、洗浴、大小便清潔、康復、下肢助行、陪伴等各種功能、分工不同的養老機器人已陸續在全國多地養老院、社區和醫療機構“上崗”,不少陪伴型機器人也已敲響老年人的家門,走進家中開啟全天候陪伴模式。
人口老齡化加劇,養老需求持續增加
民政部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達到3.1億人,占總人口的22%。預測到2035年左右,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突破4億,在總人口中的占比將超過30%。
我國“十四五”規劃中明確提出支持智慧養老,中央和地政府持續出台相關領域政策。
今年4月,工業和信息化部公示了《智慧健康養老產品及服務推廣目錄(2024年版)》,包括六大類共80個產品及解決方案,AI生命體征檢測儀、AI訓練輔助機器人等集合了人工智能技術的養老產品被列入其中。
6月9日,工業和信息化部辦公廳、民政部辦公廳發布《關於開展智能養老服務機器人結對攻關與場景應用試點工作的通知》,加快推動機器人賦能智慧養老發展,開展智能養老服務機器人結對攻關與場景應用試點工作。
與此同時,今年上半年,國家醫保局也印發了《神經系統類醫療服務價格項目立項指南(試行)》,為腦機接口新技術前瞻性單獨立項。
對此,天津大學副校長、腦機交互與人機共融海河實驗室執行主任明東認為,這對推動腦接口技術真正造福臨床患者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新興技術,腦機接口與運動康復聯繫緊密,能幫助部分失能老年人恢復運動能力,甚至重建運動功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