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在第十五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上展示的無人駕駛載人航空器。新華社記者 盧漢欣攝(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6月9日電/據科技日報報導,2025年,低空經濟迎來發展機遇期。中商產業研究院發布的《2025—2030年中國低空經濟分析及發展趨勢研究預測報告》顯示,2025年,我國低空經濟市場規模將達1.5萬億元。
“發展低空產業離不開低空人工智能核心關鍵技術的保駕護航。”在近日舉行的香山科學會議第784次學術討論會上,中國災害防禦協會會長、應急管理部原副部長鄭國光說,低空人工智能技術應用前景廣闊,應加快推動其研發及應用,促進低空經濟高質量發展。
推動產業跨越式發展
在北京工商大學教授韓力群看來,低空系統是一個典型的複雜系統。它由飛行器、基礎設施等異質元素動態組成,各元素在物理、通信及行為邏輯上差異顯著,需高效協同工作以保障系統穩定運行。系統間的關聯難以用簡單線性關係描述,系統內元素“牽一發而動全身”,且受外部干擾影響顯著。
“當前,低空系統面臨環境感知能力不足、調度複雜、數據處理與決策時效性有待進一步提高、多機協同與自主控制能力亟待加強等挑戰。”韓力群說,人工智能技術有望解決這些挑戰。例如,在智能感知場景,通過將多源傳感器融合技術與輕量化目標檢測算法相結合,可提升目標識別精準度,解決單一傳感器在複雜光照或遮擋場景下的誤判問題。在空域管理場景,分布式強化學習與博弈論優化的結合,可實現通航飛機與物流無人系統的高效協調,減輕管制員負擔。
“低空人工智能技術在提升安全生產、防災減災水平方面也具有獨特優勢。”國務院應急管理專家組原組長、國家減災委員會專家委員會原副主任閃淳昌說,採用低空人工智能技術的航空器是安全巡檢的“千里眼”,斷路、斷網、斷電“三斷”等極端場景下的“順風耳”“小太陽”,災難現場應急救援的“天兵天將”,發展前景廣闊。
搭載低空人工智能技術的航空器目前已應用於災後救援等領域,並取得顯著效果。2022年,台風“梅花”登陸浙江,“無人機+人工智能”系統在12小時內完成500公里線路損毀評估,極大提升了救災效率。
此外,低空人工智能匯聚具身智能、數字孿生等多個前沿領域技術,這些創新不僅服務於低空應用,還將賦能其他行業。低空智能平台還可為城市管理、環境監測等提供創新手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