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九屆世界漢學大會活動現場,來自五十餘個國家和地區的漢學家共商人工智能時代漢學的創新發展之路。(第九屆世界漢學大會主辦方供圖) |
中評社北京6月12日電/據人民日報海外版報導,在6月10日首個“文明對話國際日”到來之際,以“理解中國:人工智能時代的漢學研究”為主題的第九屆世界漢學大會在深圳舉行。本次大會由教育部中外語言交流合作中心和中國人民大學共同主辦,重點關注人工智能技術迅猛發展對漢學和中國研究的影響。來自50餘個國家和地區的近200位漢學家共商漢學在人工智能時代的創新發展之路,為踐行“全球文明倡議”、推動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注入新動能。
人工智能成為漢學研究“新幫手”
AI不僅能幫助漢學研究者完成翻譯、文本撰寫等基礎工作,還能進行數據可視化甚至製作視頻,幫助研究人員發現人工無法發現的模式、趨勢和聯繫。
用人工智能(AI)追蹤中國傳統詩歌關鍵詞的寓意演變,借助AI理解中國古代數學文本,在漢語教學中用AI定制教學方案……大會上,多國學者分享了將人工智能用於漢學研究和漢語教學實踐的親身經歷,認為人工智能已經成為漢學研究的新助手。
“人工智能可以完成我們一輩子都幹不了的事,比如閱讀成千上萬的文本,並識別其中的共性與差異,甚至辨析文本在跨文化、跨時間的流動中如何轉變。”德國埃爾朗根—紐倫堡大學副校長白安雅高度肯定人工智能的獨特價值。白安雅介紹,其所在的研究小組利用圖表檢測模型分析了中國明代科學家徐光啟與意大利傳教士利瑪竇合譯《幾何原本》中文版的跨文化演變過程,“這展現了AI在研究中國數學史以及跨文化知識可視化等領域的巨大潛力”。
香港大學助理教授哈維爾·查則以新儒學為案例,探討了大語言模型處理“不確定類別”“流動概念”“模糊關聯”的方法。“結合歷史語境與計算技術,我會用AI來做一些輔助工作,這能夠讓我的工作更加精準,同時幫助我發現一些新的領域。”哈維爾·查說,他借助大模型識別中國傳統詩歌模式並追蹤關鍵詞的語義演變,比如精準鎖定“虎”這類傳統關鍵詞搜索易遺漏的詞匯,提出了傳統方法不易觸及的研究問題。
“現在我離不開AI的幫助,甚至都不用雇傭研究助理了。”韓國學學院教授金炳善驚嘆於人工智能對研究效率的革命性提升。他指出,AI不僅能完成翻譯、文本撰寫等基礎工作,還能進行數據可視化甚至製作視頻,其強大之處在於“幫助研究人員快速處理和分析大量數據,並發現人工無法發現的模式、趨勢和聯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