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是2024年9月17日拍攝的香港貨櫃碼頭。(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4月25日電/據新華社報導,“東盟與香港經貿關係深厚,東南亞國家的華僑與大灣區的關係千絲萬縷。”全國政協常委、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這樣描繪香港“左手灣區右手東盟”的獨特位置,“大灣區其他城市的企業可以攜手港商一起‘走出去’。”
4月初以來,美國胡亂揮舞關稅大棒,作為自由港的香港也受到無理攻擊。因應國際貿易形勢日趨複雜,香港在過去幾年未雨綢繆,一方面積極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另一方面加強與東盟等海外市場的經貿聯繫,利用自身獨特優勢化解危機,開拓發展新空間。
建設粵港澳大灣區 用好香港最大機遇
面對美國濫施關稅,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強調,粵港澳大灣區約8700萬人口,生產總值超過14萬億元人民幣,“國家是香港的最大機遇,也是最大的確定性”。
就在一個月前,《關於修訂<《內地與香港關於建立更緊密經貿關係的安排》(CEPA)服務貿易協議>的協議二》開始正式實施,在香港多個特別具有優勢的服務領域增添了開放措施,進一步便利香港服務提供者及專業人士在內地設立企業和發展業務。
截至去年底,CEPA下的累計貨物關稅優惠已突破102億元人民幣。去年,內地與香港的貨物貿易總額超過4.8萬億港元,是實施CEPA前的三倍多,平均每年增長5.6%。內地對香港服務業作全面或部分開放的部門已增至153個,占全部160個服務貿易部門的96%。
去年11月,在廣州舉行的粵港深化經貿投資合作交流會上,粵港企業簽署126項、總值超過1000億元人民幣的經貿合作項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