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8日電/據央視網報導,前有“經濟成績單”,後有“新春第一會”,加上高質量發展研討會。開年之際,“GDP萬億城市”結合自身資源禀賦繼續創新發力促增長,把著力打造優勢產業作為發展重點。2024年,廣東全省地區生產總值邁上14萬億元新台階,連續36年居全國首位。區域創新能力連續8年全國第一,擁有8個萬億元級產業集群,已形成基礎雄厚、門類齊全、體系完整的現代化產業體系。中國經濟第一大省廣東不斷創造新增長點,新產業新模式發展提速,持續打造產業創新引領地,經濟發展向“新”力煥發新動能。
廣東加快構建以先進製造業為支撐的現代化產業體系,向“新”而行顯著。作為有著“世界工廠”之稱的全國製造業大省,廣東2024年先進製造業、高技術製造業增加值占規模以上工業比重分別提高到56.7%、31.6%。新能源汽車、工業機器人、集成電路等高技術產品產量分別增長43.0%、31.2%、21.0%,產量均居全國前列。
廣東省工信廳運行監測與綜合分析處處長黃博明稱:“統籌抓增量、存量、質量、總量,持續推進企業研發創新、技術改造、數字化轉型,並重並舉新老產業,培育新動能、更新舊動能,推進新型工業化。”
新產業新模式快速發展,製造業高端化智能化不斷深入。目前廣東新經濟增加值占比四分之一強,實現增加值37242.14億元,占全省GDP比重26.3%,創新成果不斷湧現。
華南師範大學中共黨史黨建研究院院長、教授陳金龍稱:“有一些新的舉措和安排,要加快推進大灣區的建設,以這些新的制度建構來推動高質量發展。”
深莞惠增速領跑廣東全省,其中深圳以5.8%的增速居全省首位,這主要得益於其在工業和外貿等領域的強勁表現,其中規上工業增加值增長9.7%,進出口增長16.4%。目前,深圳擁有人工智能企業2200多家,企業創新能力活躍,形成以龍頭企業引領、高成長性企業支撐、初創企業競相發展的“雁陣式”梯隊。
前海開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楊德龍稱:“作為粵港澳大灣區的中心城市之一,深圳發揮著重要的引擎作用,以及在推動經濟創新方面起到了引領作用。從結構來看,深圳市經濟結構更趨優化。”
國家信息中心原首席信息師、中國信息化百人會執委兼秘書長張新紅稱:“深圳人工智能產業先進的意識、先進的技術、先進的組織模式,都在全國有一定的引領性作用。在這一輪人工智能發展的高潮中,深圳尤其是在技術與產業融合的過程中率先走出引領之路。”
截至目前,廣東已集聚超1200家人工智能核心企業、147家國家專精特新“小巨人”企業,初步形成粵東西北各地市協同聯動的區域發展新格局。廣東省各地陸續出台各類政策支持人工智能高質量發展,到2025年,廣東力爭實現智能算力規模全國第一、全球領先,核心產業規模突破3000億元,打造國家通用人工智能產業創新引領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