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2月10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作為科技創新和產業創新深度融合的途徑,科技成果轉化至今還面臨中小微企業“不願轉”、科研人員“不敢轉”等情形,如何打通這些卡點堵點,助推實驗室成果加快從“書架”走上“貨架”?
“我們的體會,是用改革新舉措破解科技成果轉化過程中的‘老大難’。”記者日前在浙江採訪時,省科技廳黨組書記佟桂莉如此作答。
試水“先用後轉”
推動中小微企業“主動轉”
數智大棚、數智菌棒……走進位於衢州龍游縣的浙江香滿亭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花菇產業基地,智能化新設備引人注目,菌棒上的花菇長勢喜人;企業展廳內,花菇鮮品、幹品、即食花菇粉琳琅滿目。
“借助數智化新設備,我們的花菇產品從衢州走向全國,並成功出海。”公司董事長朱佑存說。殊不知,在與高校合作、開發栽培加工花菇新設備之初,他也曾心裡打鼓:使用高校的科技成果要先交轉讓費,萬一轉化不成功,投入的真金白銀不就打水漂了?
2021年10月,浙江在全國率先探索“先用後轉”機制,推動高校院所向省內26個山區縣的中小微企業實施科技成果高效轉化——科技成果擁有方和合作企業前期商定轉化條件、方式、費用,企業先免費試用,滿意之後再按照約定支付轉化費用。
“先免費試用、後付費轉化,這還有啥好擔心的!”新機制讓朱佑存吃了定心丸,公司很快與電子科技大學長三角研究院(衢州)合作,開發試用智能管理系統。兩年下來,成效顯著:花菇畝產量和優質花菇占比都增加了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