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為《升平樂事圖册》中所繪兒童放鞭炮的場景。(圖片來源:人民日報) |
中評社北京2月10日電/據人民日報報導,元宵節即將來臨,可以想見,農曆正月十五之夜,初圓明月高懸,泠泠的月色與溫暖的人文光輝叠合交織,映照中華大地。人們放下手中的勞作,賞月、點燈、猜謎、吟詩、作畫、踩高蹺、吃湯圓,歡度節日。面對如此盛大的場面,古代畫家從不同視角描繪著節日、民俗、情感和生活的眾多面向和生動印跡。
古畫裡,有眾聲歡騰“鬧”元宵。
熙熙攘攘、熱鬧非凡,是明代佚名畫作《上元燈彩圖》長卷給予觀者的第一印象。長卷為全景式風俗畫,描繪金陵(今南京)歡度元宵節的勝景。畫中,店鋪鱗次櫛比,街市通達寬敞,燈架聳立,花燈各異,商貿業態極其豐富。從舉槌敲鼓、撥弦試音、扭身踢毽、圍賞盆景等細節中,可見百姓游樂的歡快心情。這種情景,在明代畫家吳彬的《歲華紀勝圖册》中,也可見到。此册第一幅“元夜”,城牆逶迤,門樓高聳,街道寬敞,店鋪林立,人們摩肩接踵、串街走巷、賞燈購物,一派繁華祥和景象。
據史料記載,古代實行宵禁制度。唐初上元開宵禁,宋元明清一直沿用。在元宵節以一個“鬧”字為特色的歡騰之下,是埋頭耕耘的踏實、終年勞作的勤勉,奔湧著巨大的生命能量,支撐和推動著中華兒女在生活中勇毅前行。
古畫裡,有意味雋永的節日清姿。
在有關元宵節的畫作中,溫婉典雅的女性與活潑可愛的兒童常常同時出現,場面溫馨親切。傳為南宋李嵩的畫作《觀燈圖》,以母子元夜在家中庭院賞燈聽樂為主題。背景中兩株長鬆挺立,鬆下燈架高聳,懸掛著三盞彩帶飄拂、裝飾精美的巨型花燈。三名女子正在全神貫注地吹彈表演,居於畫面中央右邊的女子,一邊照顧著承歡膝前的幼童,一邊欣賞著音樂。她身後兩個小兒,各提一盞花燈,相互嬉戲。迥異於街市喧騰熱鬧的嫻靜安寧氛圍,溢於畫面。
清代佚名畫作《升平樂事圖册》,描繪一眾婦女兒童於庭院間點花燈、燃鞭炮、放風箏、轉魁星等節日活動情景。畫作描繪十分細膩,女子言笑晏晏、挈兒將女,兒童健碩活潑、天真爛漫。畫中的象燈、鵝燈、鶴燈、兔燈、鹿燈和蝙蝠風箏、魁星、鐘馗,都是寓意升平樂事的福瑞元素,祥和歡樂、和美融洽,傳遞著人們對健康、平安、成長和希望的祈禱和期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