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打 印】 
【 第1頁 第2頁 】 
兩岸觀眾從《牡丹亭》里找到中華文化的根
http://www.crntt.hk   2025-02-08 16:10:42
  中評社北京2月8日電/據新華社報導,“兩岸觀眾儘管成長環境不同,但在看戲的那幾個鐘頭里,好像被中國文化的‘大熔爐’給‘熔’進去了。那一刻,經受華夏文明洗禮的大家都能體會到自己是中華民族的一分子。”台灣著名作家白先勇日前分享青春版《牡丹亭》演出20年來體會時如是說。

  白先勇7日晚在台北書展上發布新書《白先勇說昆曲》與《此曲只應天上有:青春版〈牡丹亭〉二十周年慶演紀錄》,並進行了以“昆曲情深”為主題的講座。

  87歲的白先勇是青春版《牡丹亭》總製作人。該戲由白先勇與江蘇省蘇州昆劇院合作,集結兩岸文化及戲曲界精英聯手創作,於2004年在台北首演,至今已上演逾20年、超500場,吸引觀眾達80多萬人次。

  在明代戲曲家湯顯祖經典原作《牡丹亭》基礎上,青春版保存了昆曲的古典美學,加入現代舞台劇的創新元素,反映了當代觀眾的審美觀。

  “昆曲文本美、音樂美、舞蹈美,以最美的藝術形式表現了中國人最深摯的情感。”與昆曲結緣半個多世紀的白先勇認為,中國人的音樂韵律、舞蹈神髓、文學詩性和心靈境界,盡在昆曲之中。

  昆曲被稱為“百戲之祖”,已有600多年歷史,於2001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首批“人類口頭和非物質遺產代表作”。白先勇對此由衷高興,但認為昆曲的傳承“要靠中國人自己,這是我們的責任”。

  校園一直是白先勇推廣昆曲的重要舞台,而青年學生一直是青春版《牡丹亭》最主要的觀眾。白先勇曾在北京大學、香港中文大學、台灣大學開設了昆曲課程,“希望把我們中國這麼了不起的、這麼美的表演藝術發揚光大”。

  青春版《牡丹亭》讓北京大學、南京大學等大陸高校師生熱淚盈眶,也讓台灣院校師生如痴如醉。“年輕觀眾最後拍手喝彩,是在向400多年前那位戲曲大師湯顯祖致敬,從他的扛鼎之作里找到我們文化的根。”白先勇說。 


【 第1頁 第2頁 】 


          
】 【打 印】 

 相關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