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北京1月28日電/網評:年輕人與傳統文化的“雙向奔赴”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王軍
近日,國家文物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全國博物館全年接待觀眾超14億人次,相較於2023年的12.9億人次再創新高。在“博物館熱”的持續升溫中,青年成為觀眾群體中的主力軍。僅以中國國家博物館為例,2023年和2024年進館參觀的35歲以下年輕觀眾占比均超過60%。
博物館與年輕觀眾的雙向奔赴,一方面是因為承載厚重歷史、悠久文化的博物館不再以“高冷”“嚴肅”的面孔示人,而以各類清新活潑的文創產品深深打動青年;另一方面也是因為自信自強的當代青年越來越感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魅力,並感到有責任、有義務去瞭解“老祖宗”留下的文化瑰寶。推動這樣的雙向奔赴更加持久熱烈、更多開花結果,需要多措並舉讓青年在文化傳承發展中勇擔重任。
文化自信,簡而言之,就是對自身文化價值的充分肯定,是對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堅定信念,對推動社會發展具有基礎性、持久性、廣泛性的關鍵作用。堅定的文化自信與高度的文化自覺密切相關,要求人們對自身文化的來龍去脈有著深刻洞察。厚植青年的文化自信,就是要讓青年深刻體悟中華文明中所蘊含的理想信念、愛國情懷與民族氣節。有了對中華文化和中華文明歷史發展和前途命運的整體把握,青年就能在文化傳承發展中始終堅守馬克思主義這個“魂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這個“根脈”,並以高度的自覺自信在“兩個結合”中積極投身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事業。
當代青年生活、成長於中國式現代化快速推進的浪潮中,一方面對美好生活的需求進入“後物質時代”,另一方面現代性的競爭壓力又讓青年不乏“物質生存焦慮”。因此,讓青年勇擔文化傳承發展重任,首先需要解決青年的生存問題、發展問題,讓青年無後顧之憂。2020年湖南女孩鐘芳蓉以高分報考北京大學“冷門專業”考古學,2024年她入職敦煌研究院的消息傳出後,網友們表達出由衷的欽佩。紀錄片《我在故宮修文物》走紅網絡之後,文物修復師在年輕人中成了炙手可熱的“網紅”職業。由此可見,當代青年對文化傳承發展並不缺少熱忱。只要我們不斷發展文旅產業、文化創意產業,創造更多就業崗位,給予“冷門絕學”更多生存、發展的空間,就會吸引更多青年自覺投身於文化傳承發展的大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