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束沐 |
|
與會者合影 |
束沐:兩岸四地青年的時代觀——大灣區的視角與實踐
《我們的時代觀——中評智庫青年論壇文集》即將由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出版,這部集結了八年來、15屆、40餘萬字的思想與智慧結晶,也是中評智庫團結帶領兩岸三地青年專家學者、社會精英共同構建順應時代潮流、符合青年特色、飽含家國情懷的話語體系的實踐成果。受此啟發,我今天發言的核心觀點是:兩岸四地青年的時代觀,就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時代書寫、青年話語與在地敘事,並充分體現在兩岸四地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的融合發展實踐。
“時代觀”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青年話語體系中的表現形式
2024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會見馬英九時指出“堅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強調“兩岸同胞從來都是一家人,應該常來常往,越走越近、越走越親。我們將採取更有力措施積極推動兩岸交流交往交融,讓兩岸同胞在交流中交心,在交往中增信,促進心靈契合”,表示“希望兩岸青年互學互鑒、相依相伴、同心同行,跑好歷史的接力棒,為實現民族復興貢獻青春力量”。習總書記此番涉台重要論述的一個新意在於:首次將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引入兩岸關係語境,首次提出兩岸同胞從交流交往到“交融”的路徑。簡言之,兩岸交流交往的結果是交融,而交融的結果就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也就是心靈契合。
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形象的、不是抽象的,是具體的、不是空泛的,是生活化的、不是政治化的,是因地制宜的、不是一成不變的,是付諸實踐的、不是停留書面的。需要結合兩岸關係語境、粵港澳大灣區語境、新時代青年發展語境,對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進行具體化、在地化、生活化、年輕化的闡發。事實上,從交流、交往到交融,粵港澳大灣區已經走出了一條實踐之路,大陸(內地)、香港、澳門、台灣青年均是參與者、貢獻者並共同在實踐中建構了共同觀念和價值追求,主要歸功於大灣區兼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底蘊、雄厚的經濟社會基礎和敢為人先的改革創新精神,形成了“兩岸四地青年的時代觀”。
顧名思義,兩岸四地青年的時代觀,是新時代兩岸四地青年在共同參與和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過程中形成的共同觀念和價值追求,是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與港澳融入國家發展大局、兩岸融合發展的結合,也是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在兩岸(大陸和台灣)交流和兩地(內地和港澳)交流語境中的具體體現、在青年話語體系中的表達形式。
粵港澳大灣區視角下兩岸四地青年“時代觀”的主要內涵與特點
粵港澳大灣區之所以是兩岸四地青年共構“時代觀”的實踐場域與理論土壤,歸根到底是因為,新時代大灣區的發展建設方向,與兩岸四地青年的個人奮鬥目標保持高度一致,也與兩岸四地青年交流交往大勢保持高度一致,是宏觀與微觀的結合、理論和實踐的結合、守正與創新的結合。概括而言,主要有以下五個顯著特點:
第一,中華文化的潮流化。在大灣區,優秀中華傳統文化與當代流行文化碰撞交匯,迸發出前所未有的活力和魅力。“國潮”概念為中華文化賦予了全新時代內涵與產業經濟支撐,也令中國大陸的“新質文化軟實力”脫穎而出。據統計,“國潮”百強中廣東擁有30家企業,在各省市遙遙領先。風靡兩岸乃至國際的《黑神話·悟空》創作團隊,正是源於深圳南山科學園的青年科技公司;港澳台青年來大陸(內地)“朝聖”對象之一的喜茶,正是江門青年在大灣區創業的發展成功故事;還有東莞作為“潮玩之都”,許多原創IP都深受港澳台年輕人喜愛。由此可見,有別於傳統、經典、靜態的中華歷史文化表現形式,中華潮流文化對港澳台青年的吸引力、體驗感更強。
第二,教學研究的國際化。憑藉“一國兩制”的特殊優勢,港澳成為全中國乃至整個華人社會教育國際化水平、開放化程度最高的地區。以最新QS世界大學排名為例,香港五所學校位列前100位,港澳主要高校排名均較前一年有所上升。同時,大灣區獲得史無前例的政策支持,香港高校在大灣區辦學如雨後春筍般發展,合作高校維持高度國際化的師資與管理模式,特區政府為合作高校畢業生來港工作提供便利政策,形成兩地教育和人才資源雙向融合。開放化、國際化的教學研究環境,是培養青年人才最好的搖籃,也將源源不斷吸引兩岸四地最優秀的青年人才來灣區扎根。
第三,科技創新的自主化。科技創新是社會發展進步的動力,也是發展新質生產力的必然要求。青年不僅參與在科技創新第一線,也是科創紅利成果的主要受益者。事實證明,誰在科技創新領域走在前列,誰就能受到廣大青年的支持與向往。經過近20年來的轉型升級,大灣區在科技創新方面已經佔據全球高地,並且藉助產學研一體化的政策優勢與“一國兩制”的制度優勢,打造成為具有自主科技創新能力的重鎮。大灣區擁有騰訊、華為、比亞迪、大疆等自主科創品牌以及上下游產業鏈,不僅吸引了兩岸四地青年人才集聚,也樹立了科技創新的標杆,成為大灣區青年引以為傲的“金字招牌”。
第四,跨境生活的同城化。同城化的本質就是同等待遇的日常化、生活化,這背後是一項融合了基建、金融服務、信息技術、政策法規、市場經濟、社會文明程度等諸多因素的複雜工程,缺一不可。在這一點上,大灣區已經拿出了實實在在的“硬成果”,讓外界深刻感受到“同等待遇”是真正可以落到實處且具有精細度。港澳青年從十幾年前的畏懼、排斥內地,甚至唱衰大灣區,到現在的擁抱、向往內地,將融入大灣區視為生活方式。誠然,兩岸交流目前面臨嚴峻考驗和人為干擾,但大灣區同城化久久為功的案例,不僅可以給兩岸關係帶來信心和借鑒,也有利於吸引台灣青年登陸大灣區。
第五,社會治理的多樣化。制度不同,是兩岸關係的核心問題,也是統籌港澳實行“一國兩制”不變形不走樣與融入國家發展大局之間關係的重要問題,制度認同與政治認同密切相關,而制度參與又與制度認同密切相關。大灣區“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三種貨幣、三種法律體系”共存的特徵,決定了社會治理多樣化是大灣區建設發展的必然趨勢。近年來,以前海、橫琴、南沙、河套為代表,內地與港澳在機制、法制上深度對接,同時以東莞《兩岸方案》為代表,兩岸融合發展在大灣區獲得制度支撐。由此,兩岸四地共同參與大灣區社會治理的局面已經初步形成,更有利於調動四地青年的“主人翁意識”,通過制度參與增強制度認同,通過制度認同深化政治認同。
綜上所述,中華文化的潮流化、教學研究的國際化、科技創新的自主化、跨境生活的同城化、社會治理的多樣化,粵港澳大灣區所獨有的“五化”,為兩岸四地青年在大灣區交流交往、交融交心創造了“最大同心圓”,是可以凝聚人心、聚同化異、細水長流的共同話語,進而形成具有新時代特徵、大灣區特色、港澳台元素的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以大灣區為平台豐富兩岸四地青年“時代觀”的思考與建議
第一,重視和拓寬台灣青年“從港澳到灣區”的交流融入路徑。港澳與台灣地區制度、文化具有相似性,人員往來密切,對台灣青年吸引力強。大灣區各地各部門要增強融合發展的意識,以更加積極主動的作為,為台灣青年前來粵港澳就學就業提供便利條件。例如,香港特區政府應增加台灣地區高校列入“高才通”(如清華、交大、成大),廣東可支持具港澳居民身份的台灣青年人才在當地享有港澳人才同等待遇,各方面可策劃“港澳第一站、廣東第二站、其它省市第三站(大灣區+)”的兩岸青年交流特色路線。
第二,重視和發揮民間社會和市場機制在青年交流中的作用。互聯網經濟、民營企業與民間組織是粵港澳大灣區的活力源泉,也是兩岸青年交流最好的紐帶。長期以來,兩岸青年交流存在“雙軌制”,如何避免官方主導的兩岸交流“事倍功半”、如何利用民間自發的兩岸交流“事半功倍”,讓雙軌從並行到交匯,發揮更大合力,是值得深入研究的課題。具體而言,對台青年交流項目可以大膽探索“競標制”,採取購買服務模式面向大陸和島內青年、院校、企業、各界團體“揭榜掛帥”,官方衹做政治導向與財務把關,經濟上予以支持、行政上予以協助。
第三,加強大灣區和示範區引導鼓勵港澳台青年參與社會治理有益模式的相互借鑒。目前,大灣區已經對吸納港澳人士參與政務、法律、決策諮詢、基層治理等做出了制度安排,同時福建作為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在台灣青年參與公共事務與鄉村振興方面也產生一些實踐成果。兩地可以加強橫向交流協調,實現經驗互鑒與共享。例如,“百千萬工程”可以引入台灣社區營造模式,香港“關愛隊”與台灣“義工”模式可以融為一體,為大陸(內地)化解社會矛盾貢獻積極力量。
結語
束沐:本屆論壇具有“五個第一”的重要意義:第一次與廣東涉台智庫合辦青年論壇;第一場以“兩岸+灣區”“融合+融入”為主題的青年論壇;近五年來第一次走出香港、在內地舉辦的青年論壇;華南農大粵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團隊赴台參訪歸來後舉辦的第一場交流座談活動;《我們的時代觀——中評智庫青年論壇文集》出版發行以來的第一場青年論壇。論壇籌備充分,調研扎實,觀點豐富,氣氛熱烈,圓滿達到了預期目標和效果,協力發出了大灣區涉台智庫青年學者的最強音。
各位的發言,可以歸納為兩岸融合發展“未來在青年、扎根在民間、落實在生活、活力在灣區、成效在治理”五個方面:一是各自以青年身份和角度討論了青年的認同與認知問題;二是調研結果深入民間基層、接地氣,有第一手資料;三是提出同等待遇生活化、港青北上熱潮對兩岸青年交融的啟示等問題;四是注意到新質生產力、文化軟實力是大灣區有能力“聚同化異”的鮮明特色;五是在具體政策設計、改進、落實方面提出建議,鼓勵和引導港澳台青年共同參與大陸社會治理。
李仕燕:本屆論壇充分展現了青年特色,就粵港澳大灣區在推動兩岸交融,尤其是青年交流方面所能發揮的作用進行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討。我期待,與會專家學者提出的真知灼見,能為相關政策制定提供參考,並期盼通過共同努力,將粵港澳大灣區打造為兩岸及港澳青年共同家園。
推動粵港澳大灣區的兩岸青年交融,首要任務是促進智庫間的交融,藉此為台灣青年樹立良好典範,提升大灣區的區域吸引力。廣東省擁有多家涉台機構智庫,華南農業大學粵港澳台青年研究中心作為最年輕的涉台智庫,期待能與廣東省內其他智庫及中評智庫展開更深層次的對話與合作。作為兩岸交流的受益世代,我們有責任為未來的青年掃除交流障礙,使其能夠傳承上一代的寶貴經驗與精神,最終成為推動兩岸和平發展與融合發展的中堅力量。
甲辰冬廣州共識:兩岸青年交融的灣區角色
經過深入討論,論壇達成五點共識:
(一)青年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融合發展的未來,台海形勢越複雜嚴峻,越需要兩岸青年交流交往。
(二)兩岸青年要敢於擔當交流的先鋒,兩岸各界應積極為青年交流創造條件、排除障礙。
(三)從交流到交融是兩岸青年心靈契合的必由之路,兩岸青年交流應從“求同存異”逐步走向“聚同化異”,共同建構更深層次的價值認同。
(四)粵港澳大灣區具有經濟、區位、制度、政策、科教等獨特優勢,擁有兩岸融合發展的豐富經驗和深厚基礎,是兩岸和港澳青年交流交往交融的重要平台。
(五)以港澳青年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實踐經驗為借鑒,進一步發揮大灣區新質生產力、文化軟實力的作用,支持鼓勵更多台灣青年到大灣區發展扎根,將大灣區打造為兩岸和港澳青年的共同家園。
(全文刊載於《中國評論》月刊2025年4月號,總第328期,P126-1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