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題:以非遺春節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作者:陳紅玉(北京),北京市社會科學院研究員、首都文化發展研究中心主任
【摘要】春節是中華民族積澱最爲深厚的標識性節慶文化活動,也是中華數千年文明史上多民族融合的活化石,以春節爲核心的傳統文化標識集中體現着中華文明的自主性文化表達。改革開放以來,春節習俗和春節文化面臨着城市化和多元文化的衝擊,而申遺成功將爲春節文化傳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當以申遺成功爲契機加强春節文化價值提煉和傳播,重構新時代的春節文化意象和符號體系,以系統春節文化工程來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並彰顯新時代中國式現代化新貌。
我國傳統節日“春節”正式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品名録,極大地彰顯了中華文化影響力。春節是我國内涵最深厚、内容最豐富、參與人數最多、影響最廣泛的傳統節日,作爲“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春節被列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産代表作名録,這不僅是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歷史文化遺産保護傳承重要論述精神的重要成果,是習近平文化思想的生動實踐,也是全世界中華兒女彰顯自信自强的文化盛事。
一、春節是中華民族積澱最爲深厚的文化標識
春節是世界華人共享的節日,春節申遺成功,意味着國際社會對以“春節”爲代表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廣泛認可。春節及其文化載體中所藴含的價值理念是所有華人身份認同的標識性理念,這種理念是中華民族文化價值的一種“集體無意識”①:即感恩、慶祝、祈福等。理念認同是行爲一致性的前提,因此每逢春節,家家户户都會以貼春聯、貼福字、祭祖、吃餃子、給壓歲錢、親友拜年、接財神、互送祝福等方式來辭舊迎新。春節集中體現着中華民族文化傳統的價值觀念與行爲方式,各地各民族的春節節慶習俗可能略有差异,但其内在的價值理念基本一致。
春節是中華民族流傳久遠的節日,其起源可追溯到遠古時期。春節起源於黄帝大戰蚩尤,肇始於夏曆的歲首正月,這一傳説故事恰恰説明了春節正是華夏民族融合的結果。傳説在正月初一這天,黄帝戰勝了蚩尤,人們爲紀念這一戰績,便把這天定爲慶祝的節日,在民族融合歷史上,戰争有時候也會加速融合的進程。隨着時間的推移以及社會的發展,春節與歲首祈年祭祀、豐收慶祝等活動緊密關聯起來,“包含着農耕文明的精髓,濃縮了中華文明進程的豐富内涵”②。在上古先民的生活中,農業生産佔據着重要地位,人們以天文、物候及人事活動等作爲時間變化的重要參照,在農作物收穫之後,會舉行祭祀活動,報祭天地衆神、祖先的恩德,祈求來年繼續豐收,而這種圍遶歲首展開的祭祀祈願活動,也成為了春節最初的重要表現形式。
關於春節最早的文獻記載,目前可追溯到殷商時期的甲骨文。甲骨文中的“年”字非常簡潔形象,由兩個部分構成:上部是禾谷的一束穗子下垂,代表禾谷已經成熟,下部是一個彎腰、臂向下伸的人,代表人收割莊稼或揹負糧食回去,兩者合一即爲“人負禾”或“人收禾”,表示豐收、收穫等義。甲骨文還記載了新年祭祀等活動,其中的一些卜辭反映了當時人們在歲末年初舉行的祭祀祖先、祈求豐收等儀式,這些活動與後世春節的習俗有一定淵源關係。在《尚書·舜典》中,有 “月正元日,舜格於文祖”③的記載,描述了舜在正月初一到祖廟祭祀祖先的活動,這被視爲春節祭祀祖先傳統的早期源頭之一。《詩經·豳風》裏提到 “八月剥棗,十月穫稻。爲此春酒,以介眉壽......朋酒斯饗,曰殺羔羊。躋彼公堂,稱彼兕觥,萬壽無疆”④,描繪了人們在歲末釀酒、殺羊慶祝新年、向長輩祝壽的場景,展現了早期春節慶祝活動的一些元素。公元前104年,西漢時期司馬遷主持的《太初曆》將夏曆正月爲歲首,該曆由漢武帝親自頒佈。《吕氏春秋·季冬紀》中記載:“命有司大儺,旁磔,出土牛,以送寒氣。”⑤這表明在當時年終歲尾,人們會舉行儺儀等活動來驅逐疫鬼迎接新年,也是春節習俗的早期形式。
春節不衹是漢族的重要節日,也是少數民族的重要節日。蒙古、滿、瑤、白、壯、高山、侗、哈尼、黎等少數民族均有過春節的習俗,衹是每個民族都會遵從自己的風俗舉行獨特的慶祝活動,過節儀式更有自己的民族特色。比如,蒙古族將春節稱為“大年”,製備漂亮新衣、放鞭炮、吃餃子等都與漢族相同,以示闔家團圓,準備當年生長的公羊肉,初一早晨晚輩要向長輩敬“辭歲酒”表示辭年,青年男女跨上駿馬騎串蒙古包,向長輩叩頭祝願以示尊敬,除了喝酒跳舞之外通常還會舉行賽馬活動。藏族除夕的“跳神會”很有名,有著隆重、盛大的場景,人們穿著格外鮮豔的漂亮服裝,戴上面具,樂器伴奏有大鼓、海螺、嗩呐等,以示去舊迎新驅邪降福之吉祥;春節期間,親友和鄰居之間都互相拜年互贈哈達相互祝福,家家戶戶都在醒目紅桌上擺上象徵性的供品“竹素其瑪”,“竹素其瑪”是一種類似漢族地區五穀斗的長形大彩盆,象徵豐收富足的含義。儘管五十五個少數民族有著不同的語言、文字和不同的生活方式、風俗習慣,但都將春節作為民族重大節日進行慶祝。在中華民族融合發展的歷史進程中,作為共同的行為、理念和文化,春節已經成為各民族共同文化符號,每當這一刻每個民族不約而同進行辭舊迎新的慶祝活動,在這個意義上,春節在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建構歷史過程中一直發揮著積極作用。
春節蘊含了非常豐厚的歷史內涵、倫理價值和文化內涵,彙聚了中華民族的共同記憶,是中華民族最為普遍的文化認同,因而春節對於構築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必然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春節是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的集大成者,有其自身獨特的醒目符號,這些符號在歷史積澱中已經成為傳統文化的標識性意象符號。這些文化標識性意象符號基於以下獨特的實踐體系:鞭炮、福字、年夜飯、春聯、水餃、燈籠、煙花、祭祖、春晚、門神、紅包、拜年、舞龍舞獅、廟會等。這些文化標識性意象飽含著中華各民族最深厚的情感、期盼、祈願,因而不論何時何地都能夠喚起民族群體和個體的共同記憶,由意象積澱為符號,由符號上升為中華文明標識,非遺春節本身就已成為中華民族共同體的集體無意識和標識性文化實踐形式。
春節是民族文化融合的活化石。隨着時間推移,民族雜居和文化交融推動了民族融合,民族融合的突出現象就是民俗融合,春節習俗中逐漸出現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情况,民國二十年舊志書中就記載了這種現象:“正月初一,爐香不絶,燈燭不熄,家家飲食從本,漢與滿、蒙俗所同也。”⑥文中明確表示漢族、滿族、蒙古族在春節方面的習俗相同,正如宋扺在《研究系列之十東北歲時節俗研究》一書中曾指出,《梨樹縣誌》中明確了“民國時期漢滿蒙俗大致略同”⑦的觀點, 説明當時滿、蒙與漢之間文化融合已經到了很深入階段,在春節習俗上已經完全一致,這在一定意義上説明春節背後的文化形態在民族融合過程中扮演着一定角色。馬克思主義史學家吕振羽在《關於歷史上的民族融合問題》(原載《歷史研究》1959年第4期)一文中指出春節已經成爲各民族的共同節日,他指出:“在文化、生活、風習等方面,各民族都保有自己的民族特點和優良的東西;同時又不斷形成和增長了相互間的共同性。這特别是在全國各少數民族和漢族間,突出地表現爲各少數民族更多地接受了漢族的影響,各兄弟民族接受漢族的影響幾乎是普遍的,衹有程度的差别……漢族傳統的春節、清明、端午等節日,也幾乎成了各兄弟民族共同的節日等等。在平等基礎上,各兄弟民族相互間的這種共同性的形成,是符合歷史前進要求的。”⑧中國作爲多民族國家,民族融合過程中在春節等文化習俗的表現上是在平等的文化氛圍中形成的,是符合歷史趨勢的。各兄弟民族在融合的歷史長河之中,文化融合是主流,文化融合加强了各民族之間的情感紐帶。
二、當代春節習俗文化生態觀察
春節是炎黄子孫的特有節日,既有禮儀之邦的厚重民德,也有天人合一的和諧之道。基於華夏民族觀天地之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理念,春節有着自成譜系的慶祝儀式,關於春節的文化意象已經成爲中華民族自我認同的文化符號。春節所凝聚的文化力量在於:無論身在何處,無論在哪個國家,衹要新春降臨,整個中華民族的子孫都在這節日裏懷着思鄉尋根的情結,這是一種任何力量都無法阻止的内驅力,與親人團聚、參加集體性節慶活動,體現着一種深沉的民族精神和愛國熱忱,是一種民族文化靈魂在發揮着重要作用,因而春節自然也就成爲加强民族融合、强化民族認同感的最佳形式。
改革開放以來,隨着中國社會變遷和城市化進程加速,不少春節民俗文化活動逐漸消失在人們的視野裏。春節文化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産,與古代建築、挖掘墓葬等物質文化遺産不一樣的是,節慶文化現象需要在生活實踐中傳承,衹要失去了傳承便不復存在。全國各地的春節儀式大爲簡化,傳統的春節節慶活動行業産業萎縮,加上城市生活的局限性,人們已經很難再體驗到傳統春節文化的感覺。針對類似的非物質文化産業逐漸式微的現象,199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保護人類口述及非物質遺産的概念,强調人類通過模仿或口傳心授知識、技能和所創造的産品以及所需的資源、空間和環境氛圍,包括語言、故事、音樂、工藝、遊戲、舞蹈、風俗習慣及各種藝術表述手段等。今天,春節習俗作爲非物質文化遺産的形式逐漸簡化、忽略甚至消失,比如以全屋清潔打掃爲代表的净化儀式,以設案祭拜爲代表的祭祀儀式,以貼窗花春聯、新年新衣爲代表的美飾儀式,以年夜飯餃子爲代表的餐飲儀式,以拜年走親訪友爲代表的社交儀式,以鑼鼓舞蹈爲代表的狂歡儀式等⑨,這是每個人都參與其中的儀式,如果這些儀式逐漸淡化、忽略或者消失,而我們時代的慶祝新年儀式感還没有確立,情感聯結弱了,民衆關於春節文化的存在感就淡了。
當前,春節在形式與理念上都正在受到當代生活方式和多元文化的激烈衝擊。春節本源於我國農耕生産和宗法家族儀式,但在全球化背景下,隨着中國社會經濟文化的發展,春節所依賴的社會實踐基礎已經不存在,信息科學技術日新月异,人們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變化。在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博弈中,春節文化對民衆的影響大大减弱,加上改革開放以來全球化的加速和多元文化的影響,人們對春節的認知也呈現矛盾複雜的心理。調研顯示,大多數城市烟花砲竹受到限制,八成以上民衆認爲過年没有意思,没有以前的“年味”,人們沉迷於電子産品的時間遠多於參加節慶活動的時間。北京作家吴海濤在《追尋年味》這篇文章説:“40多年前的老家過春節,年味十足,依然如蜜似酒,揮之不去......年味在目前忙碌的身影裏醖釀......年味在父親匆匆的脚步中昇華......”⑩有過傳統春節經歷的人們總是對年味念念不捨,年輕一代已很難再有機會感受傳統文化中的年味,但是人們内心的情感狀態是向往的、依戀的。這説明,儘管春節節慶形式與理念依然影響着國内民衆,但其文化及其價值内涵在當代大眾文化的衝擊下逐漸被邊緣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