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1:國家特需“三維·四位”人才素養目標解析圖 |
|
圖2:兩岸交流人文素養培育特色課程體系解析圖 |
中評社╱題:以閩台傳統藝術為載體創新兩岸融合發展的國家特需人才培養體系 作者:鄭玉玲(漳州),閩南師範大學閩南文化研究院副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摘要】兩岸高等教育深度融合發展是推進兩岸和平統一的重大舉措,地方高校擔負高素質、複合型兩岸交流人才的培養是服務國家特殊需求的職責使命。本課題以閩台傳統藝術為載體,深入“厚植傳統藝術·培育人文素養”的國家特需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實踐,有步驟推進兩岸交流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實踐:特色奠基階段,科教融合構建“藝文互融”的素養課程體系;特色發展階段,實施“四全”工程的兩岸創新協同機制;特色提升階段,創新“閩南文化+”涉台人才培育的保障體系,以達成“習得閩南人文知識、內化中華人文精神、彰顯國家特需人文行動”的目標要求;并進一步提出做好兩岸高等教育人才培養深度融合發展的三點思考,以期為培養服務國家統一大業的涉台文教人才做出有益探索。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華文化是兩岸同胞心靈的根脈和歸屬,兩岸同胞要共同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推動其實現創新性轉化、創造性發展”。2024年10月習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強調,福建要繼續在探索海峽兩岸融合發展新路上邁出更大步伐。要求福建充分發揮對台獨特優勢,深化兩岸融合發展。鼓勵兩岸同胞共同弘揚和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創新發展。這為高校創新高素質、複合型的兩岸交流人才的培養建設提供了根本遵循,也是踐行“培養涉台文教人才,服務祖國統一大業”的國家急需。本課題正是基於兩岸教育融合發展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國家特需背景下的特色研究。
一、厚植傳統藝術·培育高素質的國家特需兩岸交流人才背景
閩台傳統藝術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在閩台區域的重要內容,作為共同文化區的閩台兩地,地緣一衣帶水、文化一脈相承,明清以來閩南人大量遷移台灣拓墾,隨之帶入的傳統藝術成為台灣社會文化的主流,亦是連接兩岸民衆的情感紐帶。如今承載中華傳統文化表達機能的閩台傳統藝術形態被賦予新時代的內涵,閩台藝術深厚的歷史淵源和中華文脈連結,印證了台灣與福建乃至祖國大陸在文化上存在“兩岸一家親”的內在關係。閩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需要高素質的兩岸人才攜手推進,為此福建高校擔負著培養高素質兩岸交流人才的重任。2024年教育部出台《教育領域支持福建建設兩岸融合發展示範區的若干措施》,勾畫了兩岸教育深化各領域融合發展的方法論和路綫圖,是地方高校深化兩岸教育深度融合發展的重要指南。
二、有步驟、分階段推進兩岸交流人才培養體系的創新探索——以閩南師範大學為例
閩南師範大學長期踐行著“培養涉台文教人才,服務祖國統一大業”的辦校初心,聚焦服務國家特殊需求,在中共中央台辦、國台辦、國務院學位辦、福建省政府的指導支持下,整合海峽兩岸高校優質資源,組建集人才培養、科學研究、兩岸交流、社會服務為一體的閩南文化研究院,構建了服務國家特需的“本-碩-博”一體化的特色人才培養體系。
(一)目標引領:確立“三維·四位”人才素養目標
圍繞“閩南文化+傳統藝術”兩要素,“知識、技能與情懷”三維度,構建“知識素養與研究、藝術素養與表達、社會踐行與傳承、AI能力與應用”四位一體育人模塊,達成“習得閩南人文知識、內化中華人文精神、彰顯國家特需人文行動”素養要求,以實現服務國家特需的碩-博遞進式人才培養創新之路(見圖1)
[圖1:國家特需“三維·四位”人才素養目標解析圖]
(二)特色奠基階段:科教融合,構建“藝文互融”的素養課程體系
科學研究是高校學科發展的重要推動力,而科教融合又是高校人才培養的育人使命。從微觀層面看,科教融合是融合高校教學、科研職能,推動知識傳授、傳播、傳承和創新一體化的活動①。為此,本課題注重為科教融合活動提供舞台和資源,整合團隊立項的閩台傳統藝術國家級、省部級科研項目優勢,科研先導反哺教學,開發出20多種具有前沿性、適用性的閩南文化藝術特色教材,第一時間引入課堂教學,精選獲得國家、省部級科研優秀成果獎的學術著作性教材,讓兩岸學生及時瞭解閩南文化學術前沿,并創設運用於專業素養提升的育人實踐,以增強研究生對閩台傳統藝術的認知認同。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課程體系的設置是研究生人才培養成敗的關鍵和提高教育質量的核心②,課程體系的優化建構直接關係到學生綜合素質的提升。在育人過程中,本課題構建了“藝文互融”的素養課程體系,創設“三結合”+實踐平台課程體系的優化。“三結合”即“人文基礎理論課程(學科基礎課)+研究型課程(專業必修課)+技能型課程(專業選修課)”三模塊,促成人文知識素養與研究+藝術素養與表達的能力提升。實踐平台模塊即“人文行走+研習實訓+AI素養”的模塊體系(見圖2)。實施“三結合遞進式”素養培育課程群的優化,形成具有兩岸融合視野的本-碩-博遞進式的閩南文化課程群,從而提升兩岸交流人才的學術創新能力和綜合人文素養。
[圖2:兩岸交流人文素養培育特色課程體系解析圖]
優化研究性+探究式學習模式,增強校外專業實踐與傳承展演策劃課程補給,開闢研究性與探究式個性化培養新途徑。創建“一營、二中心、二團隊、六基地”:首建國台辦重點交流項目“海峽兩岸閩南文化研習營”,連續九屆開展兩岸高校閩南文化研習營交流活動;建立“海峽兩岸青少年舞蹈藝術交流研習基地”,開展海峽兩岸舞蹈名家大講堂、兩岸舞蹈合作與發展論壇等活動;獲批福建省高校“閩台傳統戲曲(歌仔戲)”傳承基地,與台灣戲曲學院共建姊妹校,簽署“戲曲師資互訪交流;教材、學術研究與藝術實踐展演”共享框架協議,為兩岸共同弘揚歌仔戲藝術先行先試,在北京國家大劇院共同舉辦“海峽兩岸非遺藝術進京展演”,挖掘呈現兩岸同根同源的閩南傳統藝術之美。搭建常態化的兩岸傳統藝術田野實訓課堂,把啓發式講授、互動式討論與田野探究式相結合,全面感受閩南傳統藝術的典型傳承環境,在“作業彙報、作品展演”中相互觀審,將知識技能融化在師生同體驗、同創造、同表現的過程中,使“人文行走”成為提升學生閩台傳統藝術素養的有效載體和探究學習的實踐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