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評社香港2月11日電/據文匯網報導,吞咽障礙患者進食時往往有“落錯格”情況,導致患吸入性肺炎風險增加。有本地研究指出,本港吞咽障礙人數超過10萬人(按人口推算),當中有約六成是院舍的長者,剩下的為接受日間服務的長者,不少未被診斷“隱形患者”為數亦不少。能及早斷判介入治療及進食合適質地食物對患者尤其重要。香港港安醫院(司徒拔道)今日(11日)宣布,會全面實行“國際吞咽障礙飲食標準”(IDDSI),為患者配置合適質地的食物進食,大大提升患者生活質素,優化飲食餐單。
呼吸系統科專科醫生曾華德表示,吞咽障礙患者在進食時可能常常“落錯格”,導致患吸入性肺炎風險增加,有機會出現脫水、營養不良、呼吸衰竭等問題,嚴重可甚至致命。而吞咽障礙高風險人士包括長者、柏金遜症、認知障礙症患者、癌症患者、肌少症、中風患者等。
吞咽功能非常複雜,牽涉多個身體部位,因此準確診斷吞咽障礙的嚴重程度、受損情況及制定治療方案十分不易,診斷及治療需要跨專業的醫護團隊進行,為患者制定個人化吞咽治療計劃。據資料顯示,香港港安醫院有超過八成轉介患者,經過內視鏡吞咽檢查(FEES)後,被診斷患有中度至重度吞咽障礙,而及早透過內視鏡吞咽檢查分辨出潛在性/靜默性吸入患者,可讓醫護人員及早介入,降低患者出現吸入性肺炎風險。
同時,為預防吞咽障礙患者“落錯格”,需要嚴格配合合適質地的食物,因此推行IDDSI尤其重要。言語治療師黎頌謙表示,由於不同國家、機構、背景、年齡層人士對吞咽障礙患者的食物和飲品質地用詞理解不同,對患者的治療上造成一定阻礙。IDDSI是全球公認的食物質地及液體濃度的定義,讓不同的食物質地、飲品稠度規範化,以八個連續等級(0-7級)組成,並以不同數位、文字、顔色區分。有效幫助醫護及病患之間的溝通及治療情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