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8月17日,市民在觀賽開始前進行遊戲互動。當日,在江蘇南京舉行的2025江蘇省城市足球聯賽第九輪比賽中,南京隊對陣鹽城隊。南京市在部分商場、街區等地設置觀賽“第二現場”,使用大屏幕同步直播賽事,同時設有遊戲互動區、煙火市集區,讓球迷們度過歡樂時光。(圖片來源:新華社) |
中評社北京9月5日電/據經濟日報報導,賽事需求直接推動競賽表演、健身休閑、體育培訓等產業向專業化、市場化、規模化發展,帶動產業能級提升,對運營、技術、人才等領域提出更高要求。
今年以來,“蘇超”等群眾性體育賽事頻頻“火出圈”,其流量紅利正加速轉化為顯著的經濟增量。憑借突出的“乘數效應”和“帶動效應”,“蘇超”成功撬動江蘇全域消費增長,成為我國賽事經濟蓬勃發展的生動縮影。
從黔東南的“村超”到粵港澳的“龍超聯賽”,再到各地持續升溫的城市馬拉松,持續增長的賽事流量不斷激活內需,為經濟發展注入新動力。賽事經濟的持續升溫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賽事IP價值迅速攀升,多元收益實現量級飛躍。頭部賽事IP憑借其稀缺性、高曝光度與強用戶黏性,市場價值持續走高,版權費、贊助金額屢創新高,衍生品、特許經營等精細化商業開發不斷拓展盈利渠道,為相關企業與主辦城市創造可觀收益。例如,2024賽季中超聯賽單賽季版權與贊助收入突破16億元;杭州亞運會吉祥物及周邊商品銷售額突破7億元;“蘇超”贊助商百萬級官方席位“一秒售罄”;等等。
“票根經濟”形成輻射效應,撬動多領域消費爆發式增長。門票不僅是流量的入口,更是帶動關聯消費的杠杆。大規模外地觀眾的湧入,直接刺激餐飲、住宿、旅遊、交通、購物等全鏈條消費,帶來數倍至數十倍於賽事本身的直接收入,形成地方消費“爆點”。例如,常州憑“蘇超”第三輪票根免費開放全部A級景區,外地遊客量單周增長43%;成都圍繞世運會推出100個精品消費新場景,今年1月至7月體育消費規模突破400億元;等等。
賽事需求推動產業鏈重構與升級,為區域經濟注入新動能。賽事需求直接推動競賽表演、健身休閑、體育培訓等產業向專業化、市場化、規模化發展,帶動產業能級提升,對運營、技術、人才等領域提出更高要求。例如,“蘇超”場館擴容與智能化改造直接拉動建築、安防、LED、音響設備訂單增長逾三成;“龍超聯賽”串聯廣東佛山龍舟製造、水上表演等12個產業鏈,帶動產業增收超3億元;等等。
不過,我國賽事經濟發展也面臨一些挑戰。不少賽事在短期爆火後未能形成持續影響力;賽制設計、宣傳方式高度同質化導致觀眾審美疲勞;大型賽事資源集中於東部發達地區,中西部優質供給不足,且多依賴民間自發舉辦。對此,迫切需要持續優化文化賦能經濟社會發展的內在機制,推動賽事經濟健康、可持續發展。
|